阅读为本 提升素养——小学语文“跨年段听课”系列活动之八
发布日期:2019-04-19 信息来源:
近日,我校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了第8周“跨学段”听课学习活动。
4月18日上午,韩雪老师在一(2)班执教课文《一个接一个》——一首很有意思的儿童诗,这首诗歌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韩老师抓住重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落实识、读、写等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识字过程中韩老师很重视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方法,利用部件相加和偏旁置换的方法认识了一批汉字,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做过的梦,帮助识记和理解“各种各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课文设计了踩影子和跳房子的游戏环节,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中又一次复现巩固了生字。在内容理解方面先通过教师范读和图画演示,疏通文意,再联系生活实际,在师生合作演练中,体验由快乐变成沮丧,又转向开心的情感变化。
二年级韩银玲老师执教《沙滩上的童话》一文。韩老师从“善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本学期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在第一单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主导,四个串珠问题为主线”的学习策略探究与实践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韩老师重视学生多重学习目标的落实,采用多种方式学习了“总起句、过渡句、多音字”等基础知识,了解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并结合“童话”及“儿童生活”的特点,拓展了一篇现代文《海边的雕塑》、两首古诗,推荐了多个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课上还进行了生字、词语、多音字、成语、标点符号、续编故事的相关练习,落实了学科学业质量目标。
三年级孟娜老师以《田忌赛马》和《捞铁牛》两篇课文为例,为学生搭建学习“概述叙事性作品”的“学习支架”。课堂上,孟老师以“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作为孩子们的陪读伙伴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孩子树立单元整体学习的意识,用“智慧”的概念导入,巧妙引出本课学习目标——如何概述课文内容?同时出示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明确学习重点和各篇课文的处理办法。接着,引导学生用“抓主要人物”、“明最终结果”、“补中间过程”、“填大致时间”的方法,通过师生讨论合作,共同在黑板上“贴词卡”,概括出《田忌赛马》的主要内容。随后,孟老师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概述《捞铁牛》一文的主要内容,并将讨论结果以“词卡”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接受其他同学的检验。孩子们在讨论的过程热情高涨,不断向老师或同伴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中间答疑并监督完成情况,指导孩子将讨论结果形成文字。课堂氛围“乱中有序”,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乐此不疲”。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形成文字的五组答案进行比较、讨论、合并、修改,形成“共识”,实现了引导学生从识记、理解的低阶思维向“分析、评价”的高阶思维的转变,突破了“概述课文内容”的教学难点。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智慧”的内涵除了具有智力因素,还有知识、经验等非智力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完成了学生对教学内容从浅层认识到深度理解的认知过程。老师引导学生拓展回忆学过的其他智慧小故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进一步深化对“如何运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同时,提供了“文彦博取球”的前半部分,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猜一猜球被如何取出,活学活用。在课堂的结束部分,用“草船借箭”提取关键信息,概述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意犹未尽”。
四年级林国泉老师执教的是《手上的皮肤》第二课时。课上,老师用第二自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质疑、归纳、总结,让孩子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抓住文中主要信息,并关注相应的说明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学文中3--5自然段,再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手上皮肤的其他部分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以及使用的说明方法。本节课,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学习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
五年级陆作静执教《幸福在哪里》,依据题意文意,陆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品读学习。由课外三首牧童诗入手,反转呈现文中牧童成人后从事的工作“治病”“做工”“种地”,重点感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一中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课前古诗中提到的三个牧童他们幸福嘛”这一问题,并在课后着眼单元主题“劳动”和延续学生童话阅读的兴趣创编童话——“如果前面所学到的凡卡、修鞋姑娘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期而遇,会有怎样的故事经历与发展。” 课上全程有学生参与阅读、探讨、板书,学生兴趣盎然,乐学创作,让语文素养的提升落地生根。
(供稿:小学语文组 编辑:杨雅惠 复核: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