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附校在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年会上展示融通课程建设成果
发布日期:2024-10-28 信息来源:
2024年10月23至10月2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在北京召开。北外附校作为中小学校代表在学术年会“课程融合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分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调研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并承办“课程融合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成果”主题论坛,全面展示了学校以融通课程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成果。
【交流座谈】以沉浸式、内涵式、多模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10月23日下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在外研社举办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情况调研座谈会。北外附校校长张文超受邀出席,分享了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北外附校不断深化“多语种、国际化、一体化”的办学特色,与近二十所国外中小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开展沉浸式、内涵式和多模态的交流合作,丰富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体验。他重点介绍了北外附校与美国玛丽诺学校、日本人学校、德国克洛兹中学等姊妹校开展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研学活动,分享了北外附校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就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出意见建议。
【主旨报告】以融通理念推动国际化人才基础培养
10月24日下午,在学术年会“课程融合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分论坛上,张文超校长作题为“以融通理念推动国际化人才基础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围绕“为何融通”“何谓融通”“如何融通”三个基本问题作了深刻阐释和案例分享。他强调,国际化人才基础培养需要高度警惕古与今、中与外的割裂,教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学科分化和学段脱节带来的知识割裂等问题。他指出,融合是手段和前提,重在兼容并包;变通是目标和追求,重在思维能力培养。融通课堂要善于创设认知冲突,使认识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单一走向丰富,拓宽理解的广度,强化理解的深度,打破固有认知和思维定式,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去创造。最后,张文超通过一系列融通课程和具体课例,分享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跨文化比较式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跨场域体验式学习、跨学段进阶式学习”引领教学方式变革的生动实践。
【主题论坛】以名师优课展示真实的融通课堂
10月25日上午,“课程融合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成果”主题论坛在北外附校举办。参会嘉宾从跨学科融合、国际教育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教育实践案例等多个角度以主题发言、成果发布、成果展示、专家互动点评等形式,对国际化教育的最新趋势、优秀教学案例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杨慧文致辞,他表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合作是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大家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合作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北外附校党总支书记张继军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以融通理念推进国际化人才基础培养的新思路新成果,期望此次论坛能为中小学国际教育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论坛公布了入选“基础教育课程国际融合创新教研平台”的“精品课例”“优质课例”“特色课例”以及“基础教育课程国际融合创新精品课例资源基地校”名单。北外附校张硕老师的英语课《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成功入选“精品课例”,李张召老师的语文课《赵州桥》、杜梦瑶老师的法语课《艺术家之角》获评“特色课例”。北外附校入选基础教育课程国际融合创新精品课例资源基地校。
北外附校英语教师马笑迟以“Saving Water”为题进行课例展示。马笑迟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性问题,辅以图片、视频及生活实例,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在掌握本课语言知识的同时,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任真副教授对本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该课节奏把控得宜,各项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设计精妙,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应对未来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挑战的人才至关重要。
在为期三天的交流活动中,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探讨,到融通理念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剖析,再到具体课堂展示的生动实践,北外附校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其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未来,北外附校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以融通理念不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精通语言、融通中外、会通文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化预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