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s >> 正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北外附校初中语文学科建设简介

[发表时间]:2020-05-05 [来源]:

暮春渐去,孟夏将至,又是一年毕业季,期待,北外附校的美丽相遇。下面就请随我来看一看附校的初中语文组是什么样子的。

一、学科简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综合性”的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与生活关系紧密,因此语文学习还具有生活性、人文性等其它重要属性。

二、学科教研文化


我们坚持基于教学现场,构建以课例研究为基本特质的教研文化;从而构建一个志趣相投、互动合作、心理相容、卓有成效的研究共同体。初中语文组以课例研究为研修载体和“支架”,研课旨趣指向“专业诊断”,使评课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发展的功能;课例诊断在问题驱动下,聚焦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课例研究取向重心转移,更加关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与表现、提升与创造为中心。总之语文学科教研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提升实践智慧,实现专业成长,从而提升语文教研组的研究品质。

三、教法、学法与评价方法

语文组一直非常注重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学·评”的一致性,即教学要求、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教法上:教学方案设计之初,就会根据评价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而设计驱动任务、评价性任务,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例谈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关注语文课堂中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展,以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学而有法的目的。课堂学习中主要采用体验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倡“疑、品、比、迁”四段式学习法。

评价:每个年级根据不同的学情特点,分别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过程评价方案》,学期起始课即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并用注重学情起点的诊断性评价、注重学生表现和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评价,老师在此三大类别的评价中各展所长,将评价渗透到教与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中;同时注重进行作业设计的研究,通过作业评价反哺课堂学习。


四、教研主题与主要成果

(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系列教研案例


1、主题:认识并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2、成果:

(1)通过专业书籍的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在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若干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案例学习明确了活动设计的内容、路径和步骤;

(3)通过同题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案例的设计提高了每位教师活动设计的能力。

(二)“整书阅读”教研案例


1、主题:同一本书的进阶段阅读策略——《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说课

2、成果:

老师们分享了《朝花夕拾》这本书在三个年级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案,这启发大家如何根据学情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活动,也启发大家如何让阅读有层次地有向深入。

五、科研课题及成果


(一)“十三五”区级教研组长重点课题

1、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成果:

课题组的每位老师都至少有两个课例及教学反思进行组内交流,都有一篇论文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其中叶方老师的论文《浅谈在初中有层次性的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获得 北京市一等奖。


教学思考:

教师应该始终从标准与课程着手;

教师应该用预评估来决定从哪里开始激活先期知识和加工策略;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积极的、安全的、支持的、归属的学习文化;

教师要有意识地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

保证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成功深度学习的关键;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深度加工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思维表现进行多样化、可视化、多层级的评价。

(二)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群体课题《“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实践研究》

1、课题:子课题《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2、成果:

从学生层面而言:学生掌握了经典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激发了长期被压抑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挖掘个体的潜能,发展个性优势,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同时,传承了经典名著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师层面而言:促进了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和角色的转变与提高。开设名著阅读课,制定阅读计划,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了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边学习边研究的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互相促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提高了经典名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思考:

选取恰当的“主题”带动整本书内涵的融会贯通,以魏慧老师的《论语》导读课为例。


从贯穿全文的小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整书的意识,以叶方老师的《朝花夕拾》为例。

对其经典情节的内涵特征进行深入思辨,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整本书的思想主旨的把握,以林镜老师的《西游记》为例。

从“人物纵横对比阅读”入手,培养学生对情节前后贯通的综合意识、对人物品评的整体意识、对类型人物进行横向比较的思辨意识,以郑丽老师的三个课例为例。

抓取隐含于全书中的“线索”,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写作意图有更深入的认识,以闫琪老师的《朝花夕拾》为例。

用思辨性的论题开展辩论赛,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的认识贴近于人性化的理解,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叶方老师的《骆驼祥子》辩论赛为例。

六、校本课程举例

1、辩论课程

辩论,是通过观点交锋展现思维与口才,学识与阅历的最佳平台,也是解决争端和培养协商理性的最有效途径。本课程按照基础理论、环节拆解、类型分析的顺序,分别阐述了辩论的定义、基本态度、能力培养、组织方式;辩论中的立论、质询、反驳和总结;以及事实辩题、价值辩题、政策辩题和哲理辩题这四种最主要的辩论类型,能够给予学习者全方位的指导。本课程拟以辩论活动的实践与鉴赏为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为宗旨,以思想史上的著名演讲辩辩论、以及当代中学生辩论活动的经典赛事为素材,以授课教师长期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总结为依据,通过深入辨析具体案例,结合多媒体资料与师生互动环节,使辩论活动真正凸显学生的学科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沟通、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2、小记者课程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的已不仅是知识、技术和能力,他们需要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参与并深度发现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小记者培训课程应运而生了。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等关乎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致力于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皆健全、健康的全格公民,培养其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品质和乐观自信、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弘扬时代的正能量。

七、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在面对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语文线上教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17至4.12日 ,这是线上复习阶段,重点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设计。

语文教研组根据线上学习的特点、现有的学习条件以及变化了的学情发现教学问题并因势利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平台(钉钉)及设计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流程,化不利为契机,建立学科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上展现出了巧妙的匠心和灵动的教学智慧。具体来说,每个年级集备课组之力,在疫情这个宏大而真实的背景之下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老师们精心选择、整合教学内容组成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教学小专题,使学习内容主题化、序列化、深度化。核心知识与能力之外,每节课的学习中更有真切的生命意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切实践行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的大语文观。同时,老师们通过课堂笔记打卡等形式紧抓学习习惯,通过用思维导图梳理听课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阶段——4.13至今,是线上新课阶段,重点在于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在前后两个阶段间的自然“衔接”。如果说第一阶段只是在单元之间根据主题进行大整合,并且设计主题明确、紧扣社会情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进行外围材料的阅读和铺垫,那么第二阶段,两个年级都从两个角度充分利用文本:一是将课文变成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以考试题的形式拟定问题、启发思考、熟练技巧,抓住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二是教师细读文本、反复研讨、巧妙剪裁,充分发挥课文文本的不同功用,将其作为语用型、写作型等文本来使用,使学生更多地将从课内学到的写作技法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构思和写作中去。这样就使前后两个阶段的学习没有学习内容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多元地挖掘了文本,进行了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实践,恰当、高效地实现了前后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同时,在第二学习阶段,根据对于学情的客观分析,我们也更加注重基础积累的学习和考查,同时设计更加趋于合理的课堂学习模式,对课堂进行更精细的管理。

语文教学,道阻且长。我们希望,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培养的不仅是能力,奠基的不仅是素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语文”离生活最近、最本真的那一面,因为我们是在悉心守护每个生命的成长——恬淡专注,闲静如初。


初中语文教研组长 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