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记忆,走进古都文明——我校初二年级学生走进首都博物馆开展“四个一”活动
发布日期:2019-03-14 信息来源: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且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3月12日,北外附校初二年级全体师生赴首都博物馆,开启了一次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之旅。
乘车到达目的地后,矗立在大家眼前的雄伟建筑便是首都博物馆新馆——相较借孔庙之地的原馆,新馆多了一丝现代气息,是古老与现代心手相握的成果。法国设计师依照中国古代传统的高台建筑风格,设计了正门的广场起坡,使游客站在它面前需仰视才可见,将传统文化深深烙印在了每位游客心中。建筑顶部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部分,是其中贯穿所有楼层、表面纹理像青铜器的圆厅。它冲破了屋顶的束缚,象征着文物青铜器破土而出,寄寓了对北京考古的无限希望。
进入首都博物馆,我们先来到了多功能厅,听取博物馆建馆历史的讲座。在博物馆老师生动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首博的知识,以及北京在中国历史潮流中的不断变迁。首博坐落于长安街,与其相邻的还有国博等3个博物馆。这4个博物馆各具特色,而首博的定位是北京特色。馆内共有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圆厅和方厅贯穿其中,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全馆共有藏品20多万件,展出的仅是冰山一角:约5000件。我们瞬间感到北京作为多朝古都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渺小——作为北京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走进北京的社会大课堂,开拓视野。
出了圆厅,眼前赫然耸立的,是景德街牌楼。它自明代以来,便屹立在阜城门一带,是“三间四柱七牌楼”。当年北京政府因阻碍交通而将其拆除,今天首博将两座相同牌楼的各零件挑选组合,造就了这大厅中的牌楼。它的正面“修旧如新”,背面“修旧如旧”,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
最后,我们集中参观了近现代名人书法作品展,了解到在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的带动下,碑学逐渐壮大并于帖学日月同辉的文化社会。齐白石的篆隶兼具,赵世俊的褚体转世,无一不博得同学们的连声赞叹。
不知不觉间,2个小时的参观迎来尾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首都博物馆。我们还会再次来到这里,细细品味特色北京。
(撰稿:初二六班 杜锦钰 指导教师:李宇晔 编辑:黄露 复核: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