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月系列报道】我校学生与科隆姊妹校伙伴共同完成“四世同堂——北京印象”研究性课题项目

发布日期:2013-10-29 信息来源:

10月12日-25日,我校迎来的来自科隆姊妹校的师生,这些师生对于我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可并不陌生,自2006年起,我校与科隆Kreuzgasse文理高中签订了姊妹校合作协议并开始了每年为期两周的互访,这次已经是科隆姊妹校师生的第四次回访了。就在去年的暑假,我校师生在高雁鸣副校长的带领下,也已经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两周时光,并与科隆的小伙伴们共同完成了“四世同堂——科隆印象”的研究性课题。

初到学校,学生们并没有马上开始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相隔一年,同学互相已经有点陌生了。科隆学校项目负责人波音先生在我校德语教师的配合下,先设计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我想要她作为我的邻居”等让大家再次记起了互相名字和在科隆的美好时光,气氛很快就热络起来。接着,波音老师趁热打铁,给出了我们今年研究性课题的主题“四世同堂——北京印象”,让同学们进行自由分组,并讨论今年他们在北京想要研究的子课题。完成了分组和选题后,我校的学生也非常热情,讨论起了周末可以去研究的地点,比如初三年级的闵静同学正好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以及姑姑住在相邻的两栋房子里,她主动提出大家可以周末去她家聚会,大家可以向自己的亲人提问,也可以在他家感受中国四世同堂的生活。高三年级的王显越和黄飞腾则提议可以利用周末去天坛公园,那里经常有老人集体活动,他们可以向这些老人们提问,也可以在那里收集他们想要的资料。高一年级的孙铎泓和王之冀同学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们,他提议可以在学校就地取材,采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让他们谈谈不同年代之间沟通的手段和存在问题。

在两周的时间里,除了平时一起共进晚餐、晚餐后一起在校园里遛弯和打篮球之外,学校还特意安排了每周四节课的时间,让中国和德国的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课题,让中国和德国老师们给学生们提建议,学生们也可以将他们的想法与老师们进行沟通,并制作他们最后的展板。中德学生也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自的才能把自己的项目做得最与众不同。

经过了两周的时间同学们终于做好了他们最终的课题,并进行展览和评奖。此次展览我们利用“博物馆”模式,将所有学生的作品展示在了一间很大的阶梯教室里,每组的学生派代表队自己的展板进行解说并回答来自其他组的“参观者”的提问,最后由全部学生投票,根据自己参观的印象,给自己以外的其他组投票。“博物馆”热闹非凡,每个组都希望用最特殊的方法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争取到选票。之后中国和德国的同学也谈了两周以来和感受,和通过分别在德国和中国作同样主题的项目后得到的感悟。

在大家的投票下,来自初三和高一年级的黄飞腾、王显越和陈鹏昊和他们的伙伴们得到了第一名,他们设计的天坛主题的展板和PPT中关于青年和老年不同行为模式的研究课题以绝对的优势得到了全场的最高票数。对于黄飞腾而言,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得到了这个项目的第一名了,两年前他和他的伙伴们也以“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项目获得了第一名。张继军副校长和于苒副校长与德方负责人一起为获得该项目前三名的得主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最后,张继军副校长和于苒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来自科隆姊妹校的老师和学生赠送了我校的校服作为留念,并给他们颁发了由张继军副校长亲笔签名的证书。

此次活动通过学生在学校和课余时间的对自己感兴趣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中国学生的探究意识,在与德国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来自科研大国——德国的影响,学会了严谨的求知精神、德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提高了德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对方文化尤其是德国中学传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研文化的认知,为将来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德语组 刘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