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学习理论 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听林校长《教是为了让学习发生》有感

发布日期:2011-12-16 信息来源:

(一)教师是让学习发生的生成者

2011年10月9日,听了林卫民校长《教是为了让学习发生》的讲座,很有感触,十分赞同。

林校长是化学特级教师,这一下子让我想起在北师大附中上的第一节化学课。老师姓钱,正好与我母亲同姓,那时任教导处主任,瘦瘦的,戴眼镜,长得不好看,不想上她的课。可她的第一节绪论课我却永远不能忘记,虽然已经过去了55年。

在实验台上(这可是大科学家钱学森上过课的教室,他上学时的实验员刘唯一老师当时还在实验室工作。),钱老师打开一包铁粉与一包硫磺粉,问——用磁铁可以吸起哪一种?“铁粉!”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钱老师又把两包粉末混合在一起,问——还可以吸起来吗?“不可以!”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钱老师用磁铁在混合粉末中一搅,结果铁粉照旧被吸了上来,以马蹄型磁铁的两端聚集住刺猬状的铁粉。下一步钱老师又把两种粉末混合后点燃,燃烧后形成一个灰黑色的釳子,再问——可以吸起来吗?我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这时钱老师用磁铁去吸,结果没有吸起来。这时钱老师提高了嗓门说:“这就是由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她还特意把“化学”两个字说得很重,声音拉得很长,甚至有几分嘶哑而刺耳,正如她的相貌一样让人感到有点难受。

但是,就是这一次绪论课,让我感到化学课的神秘与无穷的魅力,使我一直怀着极强烈求知欲望,爱上了钱老师,爱上了化学课。直到高三我虽选择了文科,但在一次化学模拟考试中,我自愿参加,在全年级名列第三,老师称赞我,令理科同学颜面扫地。

钱老师的教就是使学习发生了吧!她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化学的殿堂,引发了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以至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甚至于一生。学生学习有了主动性、自觉性,有了动力,有了目标。

“让——学习发生”林校长讲座中所举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讲授《食物从何而来》的开篇导入这类案例启示我们:教师是“让——学习产生”的生成者和引导者。老师通过提供使学习各种能力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和模拟特定的问题情境,生成学习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备课,设计巧妙的“曲问”,使学习生成。

温春玲老师在教授《生态环境》一节时,先出示一个矿泉水瓶,里面有多半瓶水,水中有金鱼和绿藻,当然还有空气。让学生观察,说出瓶中有几类生物以及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从而自然引入出《生态环境》,就是很成功的“生成学习”的例证。

接着,温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环境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成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细菌、真菌——分解者

温度、阳光

非生物成分 水、空间

营养……

温老师成功的课例又启示我们,教师是“生成学习”的引导者,巧妙的“曲问”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发展他们的才智。

(二)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

在课堂上,又如何“让学习发生”呢?林校长在讲座中强调: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回答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活动,才能够确保让学习发生。

任彦老师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熟读了课文,能准确地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追问了下面问题:晏子是一位怎样的外交家?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而后12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发言,阐述他们研讨的结果,下面择几个组的发言:

——晏子在反驳楚王时,展现出他是一位很会掌握言辞分寸的外交家。因为他出使楚国是为了两国结盟交好,决不能得罪楚王,又不能任人羞辱,晏子在此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文描写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羞辱,用类比的方法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晏子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体现出晏子是一位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家。

——无论是古代的晏子,还是我们敬爱的周问题,亦或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杰出的外交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来反驳对方。

——我们认为晏子很牛很给力。首先他不惧怕楚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而晏子起立离开座位,不仅是表示尊重,更显示出他不屈从不卑微,不慌张而很从容。他没有被楚王故意设置的羞辱而乱了方寸或暴躁失态,表现出的是有礼貌又大度。

其次显出晏子的博学多才。他用橘与枳类比,这个脱口而出的实例,表明晏婴读了很多书,很有学问。又巧妙地点到了楚王话中的“破洞”,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用橘与枳类比后,晏子反问道“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是“莫不会、该不会”的意思,这话给楚王留点面子,但也让楚王明白了齐国也不是好欺负的,也给齐国争回了面子,很适当的言辞,恰到好处。

听了各小组的发言,任彦老师鼓励道:同学们的发言很好,从多个角度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晏子是一位不辱使命、沉着冷静、灵活善辩、博学多才的优秀外交家。

这节课后,学生在课后小结中写道:

——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人都思考问题,讨论中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丰富了自己的看法;

——激烈的小组讨论,让我们更加仔细地从原文中挖掘出之前没有找到、没有感受到的晏子的为人和优点。

学生的发言与心得体会,让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座“富矿”,开发出来就能闪光。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适当的“追问,激发了学生辨疑、析疑的能力,取得了教师满堂讲、死讲硬灌、教师独占讲台根本达不到的效果,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占有了学习时间这才是真正的叫学习发生。

(三)教师要让学生大脑充分运转

林校长在讲座中尖锐地指出:目前,我们要找到恰当的训练手段,让学习发生,从而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僵死的进度,依照教参讲全讲对所谓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并核对完答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能算是使学习发生了吗?用怎样的训练手段才能有启发性、有思想深度从而促进学习发生呢?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经过了“三步”(速读、精读、研读)12项(标、画、查、写、圈、点、评、答、总、归、记、敲)学习后,对文章的中心线索,周方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林冲的性格变化是本文的中心线索。

林冲来到沧州,遇到故人,这之前和这期间,他都十分安分地生活,为人善良、正直、奉公守法、逆来顺受,后来他听说陆虞侯到来,便买刀寻敌,不料三五日未见消息,自心下慢了,表现出他性格中善良而软弱的特点。随后他接管了草料场,随遇而安,交割、沽洒之时,则能看出他小心谨慎和软弱善良的性格特点。可当他亲耳听到陆谦的阴谋之后,他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最终被逼上梁山,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一个“逼”字。

这便反映出了官僚恶霸的凶残,封建社会的腐败,这些必然会激化阶级矛盾,逼近人民走向反抗斗争的道路。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金圣叹评为“草蛇灰线”,一以贯之。但这线索到底是什么,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而学生通过学习,提出了独特的观点,是她自己悟出来的,是教师平时采取了上述有效的训练手段一步步品读文章,深入思考,吸取前人学者的精华,但又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有理有据的阐明,才会有周方圆同学的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发生。

又如高二文科班李依彤同学,在学习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对小说中人物姓名逐一解析,也是使学习发生的又一成功例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姓名解析

许多小说在人物的姓名上都有着特殊的用意。例如《药》,用华、夏一明一暗线组成了“华夏”二字。让人深味作者想表达的是华夏民族的历史。而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作者塑造性格刚强,对爱情坚贞的杜十娘,性格懦弱胆小的文弱书生李甲,以及用钱收买人心贪于美色的阔少爷孙富。作者在人物间姓名上可谓下足了工夫,让人深思。

就“杜十娘”来说,为何是“十”?而不是“六、七、八”等等。读完全文后我有了一种解释的依据。“十”即是“石”说明杜十娘拥有像石头一样坚硬坚强的性格,对于爱情的坚贞的想法;“十”即是“识”,说明杜十娘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李甲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之后,认识到了“死”,而且是用宝贵的生命来表现自己的刚强;“十”也是“实”,说明杜十娘的实情实义,说明她的真情,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而“李甲”即是“李假”,说明他的爱情并不真实,内心里只是虚情假意。

“孙富”即是“孙负”,他是使李甲变了心,负了十娘的人,所以称为负。

本文有一个特殊的隐藏人物,李甲的父亲——李布政。取谐音来讲,即是“李不正”“理不正”。不正即歪,理歪,说明封建礼教的歪,他代表的封建礼教是杀害杜十娘的主要凶手,因此,杜十娘的悲剧,不只是命运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作者将玄机尽藏于人物的姓名之中,给了人物足够的性格特点,实在是让人惊叹其才智,拍手叫“妙”!

(四)关键时刻教师必须退出

林校长在讲座中强调,教学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帮助学生指出情境的相关特点,以参与行动的具体风格指导学生;二是最后关键时刻,教师必须退出,让学生在没有任何中介的情况下对情境的要求做出反应。

什么叫关键时刻教师必须退出?我理解为教师必须离开讲台,把空间和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得全面痛快,表演得淋漓尽致。

记得有一次学习都德《最后一课》,我只提出了一道自学题: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名篇,一直入选中国语文课本,那字字珠玑,处处精彩,请你选择一点,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天有几位老师来看课,同学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从对小弗郎士内心感受的分析到对韩麦尔人物形象分析;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描写的感悟;从对重点词语的评点到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生动比喻句的体味……都讲得头头是道。

来看课的赵萍老师说,您的学生真厉害,把该讲的都说了,您就不用讲,他们都明白了都掌握了。主管教学的王淑兰主任说,在教务处统计的教学反馈中,你们说语文课如何如何的好,我真有些不相信。今天看了你们的课,我相信了,你们的确非法喜欢梁老师的语文课,站在这里我都没什么话要说了,都不敢说了,因为同学们的发言很全面,很精彩。

我的公开课《造心》也贯彻了这个原则,课上就是学生汇报学习的心得体会,同时有几名同学扮演古今中外名人或名著中的人物,以独白的形式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只是一个“司仪”。

在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也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发言,评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几个人物,把讲台全部交给了学生,我只编写了几首小诗,小结一下人物形象。来检查教学的海淀区进修学校的田福春老师夸学生们的发言可以上“百家讲坛”了。

这就是在关键时刻由于教师的退出,让学生在没有任何中介的情况下对情境的要求作出反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积极发展。

当然达到上述的效果也并非一日之功,“也是操练的结果,是通过重复行动而达到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也是“取决于对学生能力进行适当反复操练而形成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遵从科学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尽力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发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劳动,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把知识内化成各种能力。

以上是我听了林校长讲座后的一些联想,我还要继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让——学习发生。

(供稿:梁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