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我校高中学生参与尼泊尔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活动

发布日期:2018-03-07 信息来源:

寒假期间,我校高一(4)班黄嘉宝同学参与了“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紧急救助与数字化保护项目”,前往尼泊尔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走出国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期间,她参观学习了尼泊尔的多元文化,掌握基本的建筑结构知识,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进行VR拍摄,并开展专题研究。用文字记录了这段宝贵的经历。

(供稿:高中校区)

(编辑:谈晓楠)

走南闯北暴走尼泊尔--参加尼泊尔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感

高一(4)班 黄嘉宝

刚刚过去的一个寒假,我到达了与中国仅仅隔着山脉的尼泊尔。尼泊尔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和生活标准相对落后,但因为文化的古老以及宗教脉络的庞大,也有让不少都市工作者们向往的生活节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专程前来。

本次我到尼泊尔的目的是为了调研在2015年大地震后当地的震后救灾修缮情况。尼泊尔每座城市都有杜巴广场,意为“王宫广场”。我的主要研究地点在帕坦市的杜巴广场,而后辗转到加德满都。尼泊尔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5世纪,更多的是在17世纪的沙阿王朝建立的。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帕坦的杜巴广场总共有八座古建筑,震后倒塌了三座。我在广场上对比了同样17世纪,1686年所建的两座古建筑神庙,一个是较为古老的湿婆神寺庙,全部由砖块及石头建成,是典型的砖石结构;另一个是八角形的完全由石头所建的庙,这座塔被当地人叫作“爱情神的庙”。我进行了建筑结构的对比,石庙由于地基厚且稳固,在大地震中并没有倒塌。经过我对当地人的询问,他们表明除了结构和材质的问题,湿婆神寺庙比爱情庙要较早建立,其中也包含了时间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的同时,我用相机记录了所看到的一切。这里的街头小巷有随处可见的神庙,简陋但神圣。人们或许忙忙碌碌但棕色的面孔上总挂着温暖的笑容。这里没有雾霾、没有摩天大楼,只有很平常的居民楼。眼前的景象与北京大不相同,就像回到电影中那些和现代高科技毫不沾边的时代。当地人的口音偏印度,我逐渐适应了,交流也更方便,行程也变得愉快,这里的人心之善得以体现在任何细节中。来到尼泊尔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原反应,生活节奏缓慢至极,让人着急不起来。

此次之行也让我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有了大致了解,并且我自己也对古建筑有了一些修缮和保护的想法。对于古建筑来说, 大部分发生严重破坏的建筑均是由于年久未修而导致破坏的。许多古建筑在地震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地震只是这些建筑破坏的导火线。本次地震中古建筑的破坏根本原因是由于历次的地震损害削弱了它们的抗震性能。除去古建筑本身的结构来说,平时应当注意古建筑的抗震性,加强古建筑日常修缮工作。建立对震后的古建筑应急修缮的评估方法,从而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尼泊尔之行收获良多,每天的调查工作在对逐渐熟悉的这座城市中顺利进行着。地震本是无法控制的因素,我所能做到的只是调查结果,争取以后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可以为类似尼泊尔这样的古建筑做更多的事。这次尼泊尔之行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经历,也希望自己可以努力提升各方面技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