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提质量 骨干引领共成长 ---中学部开展区学带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系列报道(四)
发布日期:2025-04-07 信息来源:
【编者按】在上学期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评选活动中,北外附校中学部共有42名教师成功入围,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本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旨在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日,音乐教师高雪梅执教《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第二十三节巴赫。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遵循欣赏-感知-实践-理解的学习过程,并运用“教学评一体化”将知识与技能上升到文化理解的层次,以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的认知。课堂上的亮点在于通过一首流行歌曲介绍遥远的作曲家,提高学生兴趣度,加深学生印象,并充分带动学生体验与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在审美体验中了解“巴洛克音乐”、“复调音乐”及音乐家巴赫,在聆听感受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艺术的魅力,整个课堂互动充分,气氛活跃。
教研组长于闰玲在课后点评指出: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体验感,视听觉效果突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理念。
于闰玲执教高三二轮复习课《建构主干知识框架,提升要素关联能力---以土壤专题为例》。本课主要以土壤专题为案例,落实建构主干知识及要素关联能力,主要落实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关联性原理知识。针对学生绘制主干知识框图存在的畏难情绪,采用同伴间相互引领、同伴质疑及榜样引领等方法,提升同学们绘制主干知识思维导图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土壤团粒结构及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简易地理实验,突破教学中地理实践力落实难点,针对答题中存在的术语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基本概念辨析,提升答题的规范性。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重点关注高考要求的时空综合思维、比较思维、过程思维、平衡思维、空间转移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中心主任王静点评道,“本课通过学生已构建的思维导图差异比较与构建思路的讲授,充分给予学生展示平台,采用小组探究土壤团粒结构的简易实验等活动突破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及地理实践力的落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试题作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念辨析,加深同学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应试技能。”
程长丽执教高三时政专题复习课《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政治智慧》,课堂通过“两会热词解码—分组完成探究任务—成果展示与思辨交锋—总结升华”等任务环节,实现政策文本分析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和思维层级的递进。课堂中嵌入中关村“人工智能主题日”和“中关村硬科技嘉年华”活动、海淀数字乡村试点等案例,增强课堂代入感,强化“青年担当”的价值引领。
教研组长评语:本课通过两会热点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绘制导图等形式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逻辑路径的构建过程,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及讲解,厘清知识关联,扎实落实学科基础知识,通过小组展示及学生质疑、思维碰撞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高三物理公开课聚焦于解决物理实际情境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以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切入主题,以如何分析带电粒子在复杂环境中运动,构建运动模型,常香然展现出精妙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对复合场应用场景的总结归纳,如质谱仪、电磁流量计、霍尔元件等原理分析,迅速抓住学生好奇心。
本节课教学理念紧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复合场中粒子受力与运动,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轨迹方程。
通过模型建构,将复杂场景简化,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分析粒子运动锻炼逻辑推理,提升科学思维;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落实科学探究素养;强调知识应用于科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
点评:本课通过小组汇报、合作探究、题型突破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等能力的培养。“复合场问题梳理”和“霍尔推进器例题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科技应用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何宇在初三(6)班开展《中国近代史一轮复习》示范课,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全组教师呈现"时空为经、思维为纬"的复习新范式。
1、时空定位:重构历史坐标系
课堂以"时空轴动态呈现"破题,学生们阅读思考,时空定位。直观感受"半殖民地化加深"与"民族觉醒加速"的双重变奏。
2、知识建构:思维导图显脉络
授课过程中使用"三线并行"复习法:将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编织成网,以"器物—制度—思想"的近代化脉络为纲。学生通过"概念接龙"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关联,借助思维导图构建"近代中国"的知识图谱。
3、案例深研:史料实证炼能力
课堂高潮聚焦学堂发展见证中国近代化,通过图文材料分析论证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4、素养落地:家国情怀润无声
在情境创设中,沉浸式体验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将结论和史实间产生联系并引以互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同时还能提升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初三道德与法治教师伊广花以“透过两会看发展”为主题,呈现一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复习课。本节课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学资源,设置了四个探究任务:归纳概括我国发展所取得成就,探寻发展成就的原因,认清挑战,如何走好前方的奋进路。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驱动、学生独立和小组合作,生成以“发展”为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并在每个环节后进行了巩固练习,做到了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学生材料分析、提取信息、概括、表达、审题等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梳理发展成就,认清挑战,发展做法中变与不变的探讨,落实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
上地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管红彦老师评课:两节课都采用了情境设置、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并及时进行了巩固练习,在引导中着重了学法指导,在理解材料的主旨下,圈材料中的关键词,对标学科核心观点给予了肯定,抓住了初三道法开卷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学科观点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建议要加强落实,引导学生规范表达。
杨晓琴围绕“富强中国建设”的主题呈现一节“以学为中心”的初三复习课。本节课采用议题教学,以“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综合探究等多元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最终将落脚点稳稳置于青年责任担当,契合议题式教学“情境 - 问题 - 探究 - 生成”科学逻辑链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综合素养,赋能初三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深度与温度。
在导入环节,杨老师通过火车司机韩军甲的“九本驾驶证”、中国高铁速度变迁的对比视频,直观感受国家发展巨变导入,随后围绕三大议题展开探究,“高铁崛起的密码”“高铁强国的意义”“铁路梦与青年担当”三大议题, 层层递进,在培养学生观点理解力、分析运用力和综合实践力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仿写演讲等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增强政治认同,感悟家国情怀。最后将“铁路梦·强国梦·我的梦”紧密联结,落脚于青年使命,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树立“与祖国共成长”的理想信念,立志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本节课是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三复习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在情境中以提升学生的观点理解力以及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基于学情加强学法指导,同时要重视学生如何规范作答,及时跟进巩固练习和落实。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不仅展示了北外附校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启示。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北外附校中学部的教学质量将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期待未来有更多教师参与到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共同推动北外附校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