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同伴研讨活动系列报道】我校高中语文教研组开展同伴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14-03-24 信息来源:

3月21日下午,我校高中语文教研组在初一(1)班举行了校本培训的第一次同伴研讨活动,全体高中语文教师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要针对前两讲朱立祥教授的“优质课堂”和林崇德教授的“学科能力”的培训内容展开。各位教师对培训的内容做了逐一发言,探讨交流了自己的培训收获和感受;全体教师就培训的核心、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心得,思维碰撞,产生了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火花。

通过讨论,语文组的各位同事达成共识,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需的学科能力。课堂破局的真正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和“师”的绝对依赖,打破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抑制。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又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正如一句教育名言所说:“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此次研讨不仅进一步内化了培训内容,提高了教师个人的理论与业务水平,更提升了高中语文教研组的整体教研能力。相信全体语文教师在新理论与新思想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必定会有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举措,从而打造“高效优质”的大语文课堂。

附:教师精彩发言与反思

虞昌华老师: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入手,指出了一节好课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

张国和老师:着眼于整体,对一节好课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合理整合教材,无硬伤、深入理解教材,适度拓展延伸,科学思维引导。

朱云风老师:就学科能力阐发了自己的看法,对林教授的文章进行内化理解:听说读写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元认知。

魏礼元老师:就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写作能力、写作态度。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郑蔚老师:结合“高效语文课堂”,如何让有效的学生活动生成。要重视预习的落实与检查,突出学习前置,注重学情的调查与汇总;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对抗质疑,启发思维;课后作业也要体现实效与高效。

孟娜老师:就课堂提问艺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提问应该有一定预设,问题应该立足于学生,把握好时间长短。

乔颖华老师:对如何使用教材教语文进行了思考:如何将教材和学生兴趣点结合起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教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娄树华老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针对应试文、应试标准束缚了学生写作的现象,指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潜能,肯定学生写作成就。

(高中部 娄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