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从560到670:解码北外附校学子陈则行的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7-10 信息来源:

这个盛夏,一份670分的高考成绩单,让北外附校2025届高三毕业生陈则行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以高三第一次区统考的560分为起点,最终以670分的高考成绩收官,强势冲入北京市前1.68%!

从懵懂孩童到有志青年,陈则行在北外附校这片教育沃土上,走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载春秋。他的成功来源于十二年一贯制培养体系的厚积薄发。这份110分的跨越也并非个例,而是北外附校2025届高三学子共同奋进的生动写照:张博榕同学,中考海淀区排名9763名,高考全市排名跃升至前12.3%。张珣、王睿峥、刘金达、吴熠锴四位同学,中考区排名均在11000名左右,通过三年科学高效培养,高考全部进入北京市前22.6%。在这里,飞跃式进步不是偶然,而是有迹可循的集体成长路径。

效率筑基激发潜能最大值

“学习时间不是最重要的,在适当的时间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效率才是关键。”陈则行的这一心得,在北外附校的分层教学体系中得到了落实。学校通过阶段性测评,基于学情开展动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分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既能“吃得饱”,也能“跟得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难度,也让分层教学真正成为效率提升的助推器。

为了帮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北外附校不仅倡导科学作息与适度运动,更积极创造便利条件:精心规划的课间运动场地、教学楼内设置的运动器械,都为学生日常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陈则行便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他分享道:“为了保持状态,我会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慢跑或做瑜伽,并保证良好的睡眠,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状态好了,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课堂为核,构建坚实知识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北外附校优质的课堂始终是陈则行汲取养分的主阵地。他在分享中特别强调课堂的力量:“只要每堂课都认真跟下来,成绩就肯定能得到保证。当然,课堂不可能每分钟都是新知,所以上课时不要抱着‘每时每刻都有用’的心态,每堂课只要获取了一个新知识或新思想都值得庆祝。”这朴素的道理背后,是北外附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极致打磨。

高三政治复习课

高三物理复习课

北外附校的高中课堂以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情境真实化为抓手,让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获取新知,更掌握“如何思考”的密钥。高三复习课同样贯穿这一理念:例如时政专题复习课上,程长丽老师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入点,通过解码两会热词、分析中关村“人工智能主题日”等案例,引导学生在绘制知识导图中厘清逻辑链条,实现政策文本与学科思维的深度融合;物理复习课上,常香然老师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切入,通过“复合场应用场景总结”“霍尔推进器例题分析”等环节,将质谱仪、电磁流量计等科技原理转化为课堂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推导轨迹方程的过程中,实现从“解题”到“建模”的思维跃升。这些课堂实践既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可迁移的认知框架,又通过真实情境激活高阶思维,成为陈则行等学子实现成绩跃升的核心动能。

马朝华老师听课指导

张鹤老师听课指导

孙铁玲老师听课指导

强大的师资是课堂高效的保障。北外附校不仅拥有敬业爱生的教师团队,更积极引入专家智慧。物理特级教师马朝华、数学特级教师张鹤、英语特级教师孙铁玲等学科专家定期进校指导,带来前沿理念和精准方向,持续提升教学备考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思维制胜,锻造创新解题力

面对日益灵活的高考题,陈则行的第三个法宝是“重思路”:“一味地去背那些二级结论对于增长智慧没有任何作用。我们应该注重why而不是what,理解那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正是北外附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源,锤炼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解题能力。同时,教师团队深度研究新高考命题方向,各学科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摒弃题海战术,精研、精编习题,确保训练直击核心考点。

英语学科的创新更具代表性。孙静、韩笑老师开发的《螺旋式大单元复习课程》将环保、科技等主题重构为“主题导入—知识整合—语境实践—综合应用”的闭环体系,将碎片化知识点串联为结构化知识网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意识。英语教研组深度参与区域教研,教师参与区统考命题、承担区级讲座、开设研究课,并基于对高考真题的深度研究,自主编制高仿真模考题,实现精准有效的训练。当知识真正内化为思维工具,面对再新颖的情境,学生也能从容拆解,智慧应对。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今年北外附校高三英语高考成绩亮眼:最高分145分,144分以上4人,130分以上16人,英语听说考试均分高达47分(满分50),其中11人获得满分。

师恩如光,十二载相伴成长

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引路人的光芒。陈则行深情回忆道:“我们的化学老师杨继臻老师,在高三下学期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住院治疗,但她始终牵挂着我们。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还未痊愈的她毅然回归课堂,成为我们学习的最强‘催化剂’。不仅如此,无论是课间十分钟被同学们围住答疑,还是晚自习时主动巡视辅导,老师们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排忧解难。我十分感谢老师们无私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超越职责的坚守与奉献,正是北外附校教师团队的生动写照。

老师们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学生们求知的热忱与健全人格的成长。初中班主任孙红茜老师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影响在陈则行身上的体现:“他聪明、思维活跃,数学成绩突出,但从不局限于课堂所学,总爱钻研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他准备外研社西语演讲比赛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选择了‘写给未来的自己’这个主题,对稿件反复打磨,直到自己完全满意。这不仅是他的个性,也是学校鼓励深度思考、勇于探索的教育理念结出的果实。”高中班主任常香然老师则描绘了陈则行阳光担当、乐于奉献的一面:“‘则行,水没了’‘则行,擦个黑板’‘则行,给大家讲讲这个题’……这个自带感染力的大男孩,总是开朗仗义地回应大家的请求。他的责任感体现在日常点滴中,无论是班级事务还是学校活动,他都积极参与,是凝聚班级的重要力量。”在陈则行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高三(4)班荣获“海淀区优秀班集体”称号,这份荣誉正是北外附校注重品格与学业共育的最佳印证。

结语:成长没有天花板

陈则行家长用视频向学校表达感谢

北外附校2025届高三毕业生们用行动证明,在北外附校,跃升110分的“奇迹”源于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和永不设限的成长信念。

当教育回归本真,精准施教;当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点燃潜能;当效率、课堂与思路的力量被系统激发,显著的进步便成为学子们身上最亮眼的成长印记。 这里,没有“天花板”,只有不断向上延展的“成长线”;没有“不可能”,只有等待被发现的无限潜能。北外附校高中,正以责任与智慧,托举起更多学子通往梦想的阶梯。

高中招生咨询电话:


01082747025、01082747011


负责人:

杨老师、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