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成为我校美育工作的排头兵
发布日期:2022-01-18 信息来源: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术不仅能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还能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是培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项重要教育。2021年我校被评为海淀区艺术教育示范校、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我校美术组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指导思想,通过美育课程及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打造高质量的国家美育课程
国家美术课程方面,我校能够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我们以“创意品味课堂,收获多彩人生”为美术课堂教育目标,教师在认真高效完成常态美术课教学的同时,树立了学科融合的理念,渗透季节节气、中外节日、时事等主题,受到学生的喜爱,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公开课和研究课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如3节课在“一师一优课”获得部级优课奖,4节课获得县级优课,多名教师在海淀区“世纪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疫情期间,参与海淀区“云课堂”的录制,展示了我校美术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辐射到全区、全市。
二、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校本课程方面,美术组面向小学各年级开设了多达18门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课程主要目标为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及创意实践能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校本课程。其中陶艺、沙画、摄影、皮影等课程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课程内容和成果被作为优秀案例在区、市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在海淀区甚至北京市取得一定影响。
【指尖的魔力——沙画】
我校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沙画课程的学校之一,至今已经走过了近7年的历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沙画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在原色沙画基础上,我校师生共同探索尝试加入了彩沙,并与音乐、书法、双语朗诵、国画等多元素相结合,使得我校学生在沙画创作的艺术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沙画课上,同学们用手中的沙子,绘出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匠心艺术——陶艺】
在“小泥人儿”陶艺吧中,孩子们释放天性,陶冶艺术情操,在专业课以外有另一番收获,学生作品连续三年参展海淀区稻香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陶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
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同学们塑造出一件件精致的陶瓷艺术品。
【光影的魅力——皮影】
小学于2018年开设了皮影课程。从给学生讲解皮影的历史、材料、如何制作等知识,到把竿操作、配音乐跟演,学生也在老师和外聘专家的教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从认识皮影到角色练习,皮影选修课的学生们现在均已成长为“表演达人”,拿起影人就能让角色生动地“活起来”。2019年的皮影剧《狐狸与乌鸦》获得了全国少儿皮影大赛银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艺术的传承上积极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镜头前的美好——摄影】
摄影是学生未来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技能,我校摄影课强调趣味性及实用性,通过项目探究来表达和传播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和审美态度,很多同学还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集。
市、区级等教育公众号上经常刊载学生的摄影作品,在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海淀区美术教研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中,我校小学摄影社团的摄影作品也被选入其中进行展示。
美术组每学期末会在校举办小学生主题艺术展览、艺术体验嘉年华等活动,汇报展示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精彩逐年不断升级。
三、交流合作共创精彩
此外,学生每年参与各级美术类比赛,在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戏曲绘画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美术学科也经常与校外机构合作,如与圆明园爱国办合作,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信上推出我校美术组教师的10节微课视频,美育工作成果辐射到了更广泛的区域。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我校美术组将继续持续打造高质量课程,举办更多有意义的美育活动,与其它学科一起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