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喜讯】我校班主任辛颖老师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发布日期:2013-10-08 信息来源:

我校班主任辛颖老师荣获第二十六届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是以引导广大中小学班主任认真总结和提炼班主任工作成功经验、探索班主任工作规律为重点,使职业道德高尚、工作实效性强、深受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老师受到表彰,一年举行一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开展评选工作。经过层层筛选,我校推荐所带班级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的原初三3班班主任辛颖老师参加海淀区评选,海淀区80多所学校,本次可以申报优秀班主任的学校共计47所,最终共有31名班主任荣获此殊荣,其中特等奖两名,一等奖14名。

多年来,“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已经成为激励我校中小学班主任前进的最高荣誉之一,此次我校优秀班主任辛颖老师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受到表彰。她不仅有对学生满腔的爱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更有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和改进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她展现了我校班主任队伍辛勤耕耘、勇于争先的风采,对广大班主任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优秀班主任以我校历次捧得“紫禁杯”的优秀班主任为标杆,在自己的“园地”中培育出更丰硕的果实。

德育处

附 :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申报资料——《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教育实践+理论学习+经验反思=专业成长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辛颖

“做教师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新教师在最初的岁月里会有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而好教师,就是能够克服困难岁月活过来的老师”艾斯奎斯的这句话触动我的心弦。我的班主任工作是从中途接班开始的,可以说一开始的经历是失败的,甚至想逃避,已至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但当我看到《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时,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其他人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找到解决的办法时,我爱上了专业阅读,在阅读中找寻治班的理念,在阅读中寻找理论依据,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再对经验进行反思,如此往复,便形成“教育实践——理论学习——经验反思——再实践”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蹒跚前行,渐渐心境平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慢慢找到了教师的使命,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润泽了我的生命,让我更加自信地朝着专业班主任的方向成长!下面我将结合我担任班主任的心路历程与阅读经验谈谈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理论指导 改变自我柳暗花明

刚担任班主任时我用执拗的性格、急躁的脾气、简单的工作方法面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二学生,他们叛逆抵触的情绪使我无法触及他们的心灵,班级管理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生顶撞老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管理,他们都要挑毛病,你批评同学A,A要说怎么不管同学B呢,连最基础最正常的管理他们都寻找借口,甚至跟老师对着干。

当时的我为自己辛苦付出而学生却感觉不到我对他们的好而苦恼,因经过努力却没有改变的班级现状而自责,因学生及家长对自己的不配合而委屈,因无力扭转局面而丧失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也一度的否定。

正在这种困难时期,教育名家的书籍重新点燃我的智慧与勇气,记得在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时,王晓春先生将顶撞老师这一问题归结了12种原因,其中第8条“学生想压住老师,好为所欲为”体现在“一个乱班,换了一个新的老师,这位老师看起来比较和气,或者比较年轻,捣蛋鬼们就可能故意顶撞老师,好让老师不敢管他们”。我看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一直想不明白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随即我按照书上的解决方案改变管理策略,“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被学生抓住把柄,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我千方百计地走近学生,细心地留意他们的喜好,他们玩什么,也有意地去参与;他们有困难,不厌其烦地去帮助,去开导,去关心。我所带的班是全寄宿班级,学生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有个学生眼镜坏了,晚上下班后我跑了很多地方帮他把眼镜修好。班里的小闵与同学打篮球时胳膊骨折了,他是个外籍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我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正骨时他疼得抓紧我的手,我的手上留下深深的印痕,随后为他垫付医药费。

在班里我经常领孩子们看《子午书简》、《论语心得》、《母爱如歌》、《学会感恩》等内容丰富的励志短片,并适时地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定期找学生谈话,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一次主题为《假如我是老师》的班会中,我饰演学生,几个调皮的学生扮演各科老师,我着实演了一回叛逆不讲理的学生,连续几句“我怎么了?”问得几个小老师哑口无言。此次活动中很好地进行了角色的互换,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会后学生小镇说“我今天真切的感觉到当老师真不容易,现在学生真不好管”。

中途接班的这段痛苦磨人的经历,让我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我坚信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幽默的言语,以及善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更能贴近学生的心。慢慢的班里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愿意参加值日了,同学与老师争执的现象减少了,班级总体成绩也从年级的倒数上升到了第四名。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很多孩子回到学校来看我,向我讲述他们的近况,曾经跟我拍桌子,指着我嚷嚷的学生送给我一大束鲜花,手捧鲜花的我,瞬间眼泪夺眶而出。

二、 转变观念 关注人生 高屋建瓴

一次课间,几个学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我小玲坐在3楼的窗台上不知要干什么,当时我脑袋嗡的一下,快速跑进教室。很多同学正在苦口婆心地劝导,我跑到近前,从后面紧紧地抱住她,将脸贴到她的后背,轻声问她怎么了。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带她到楼下的小花坛边坐下。原来她曾在外地读过初一,因成绩不好,家长把她带回北京重读,她比同班学生年龄大,已经觉得不好意思,成绩又不好,压力很大。这几天班里丢了东西,有人怀疑是她偷的,内心的焦灼和苦恼使原本内心脆弱的她想到要放弃生命。

这件事使我突然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是关系生命的!现在的孩子如此娇气脆弱,教师应该怎样办?这时肖川教授的《生命因你而精彩》中的话“不论受到过何种教育,我们最后都得面对生活,都得回到生命本身。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考试、如何升学、如何择业,我们更要学习如何安全地生存、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迈向生命的圆满、充实和幸福”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我的眼中不再仅有学习成绩、纪律评比,更关注孩子们的生命体验,更关注学生们的生活态度,坚信“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随即班里开展了情感体验的系列主题班会。《一块地藓》讲述一块地藓要长到一枚硬币大小需要生长半个世纪,平凡的地藓只为以自己的存在而努力生活,何况人类呢?此次班会后小玲说“地藓经过风吹日晒,还这么努力地活着,我也要好好活着”。观看感动中国、汶川地震、黄豆蒸饭的纪录片,让学生感知他人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悲悯之心;《那些年我们做过的囧事》《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我最怕的十件事》《你幸福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来之不易,使他们怀有感恩之心,从而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将来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三、扬长避短 心灵沟通 完善人格

一次在班级的博客上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孩子明显的变化是她比以前自信开朗了,我们深知这和老师们的赏识、鼓励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个孩子名叫小宁,各科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性格内向,她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异常的自责,痛哭失声。平时在班里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很少参加班里的活动。一次她在课上看课外书,我刚要收她的书(班规规定,在不合适的时间看课外书暂由班主任代为保管),她捂着耳朵,竟发出非常刺耳的尖叫声。

对于这样的优等生如何教育呢?《要相信孩子》书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画画和看书。就有意识的在《我的职业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顺从自己的心》主题班会中,让她展示绘画作品,她的职业理想是当插画家,那天她兴致勃勃、绘声绘色的向同学们介绍她的梦想,拉近了同学们与她的距离。在《读书与选书——人生因阅读而美丽,生活因阅读而精彩》主题班会中,我又给她提供机会,她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文化知识,精彩发言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之后我推荐她当班里的宣传委员,在她精心的策划下,几次板报评比我们班都荣获了第一名,在这个过程中小宁体验到成就感,慢慢的也就有了前面感谢信中的转变。脸上多了笑容的她,与同学关系融洽了,性格变得坚强了。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在班里多给学生创造给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主题班会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舞台,学生的综合能力必将全面提升,学生的性格必将有所完善,学生必将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四、培养自信 大胆说话 活出精彩

李镇西先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学习方法上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而且是不停地讲”。朱永新教授从更高的角度提出类似的观点“人的核心能力______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它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会说话的人就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在当今社会,在集会、报告中,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定会赢得精彩。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口才,我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讲题,在班里开展如新闻时事每日报、主题演讲、竞选演说、班委就职演说以及英语课的5分钟报告、学习方法介绍、一日班长点评等活动,让学生开口说话。

班里的小潘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是个守纪律的乖乖男,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他在英语学习上有障碍,晨读时轮到他领读,他连一个单词都不敢读出来。看到他的现状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着急。留心观察发现他的理科思维能力特别的强,别人不会做的题他会做。作为他的数学教师,便经常让他讲题。起初他坐在座位上发出“呃呃”的声音,或用书将自己的脸遮住,我和同学一起给他鼓掌,一次两次,慢慢地他肯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只写不讲。后来他开始面向黑板“讲题”,在一次年级培优课上他竟然自信地举起手,面向全年级的同学讲数学题,而且声音洪亮,清晰、流利,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的赞许。他在战胜自己的同时找到了自信,英语成绩也显著提升,现在在课间经常可以听到他哼着歌,满脸笑容唧唧喳喳地与同学聊天。

班里开展的活动,使学生们克服了畏惧的情绪,“会说话,大胆说话,自信表达”,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们乐于表现自己,彰显鲜明的个性,活出自信,活出精彩!

五、回忆童年 唤醒本善 皆成天使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猛地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失误,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家长往往已对学生失控,而“有问题找家长告状”的工作模式,除了造成“学生犯错——告知家长——家长与孩子争执——家长之间矛盾——学生怨恨老师——继续犯错”这种恶性循环之外,还会有什么效果呢?

班里的小柴个子小小的,脾气却异常暴躁,经常和不同的人发生各种冲突,是个典型的问题生。我仔细分析了小柴,他本质是善良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这一现象在青春期是普遍的,只是小柴更突出一些。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一问题,班级组织了性格气质测试、填写情绪控制调查表,并领学生观看《妙用性格》的短片。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测试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同学的气质特征,有意识地增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争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班里组织了一次主题为《人之初,性本善 忆我的小时候》的班会。这次班会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会前向家长征集学生小时的照片,并描述学生儿时的好习惯。班会期间通过学生小时照片的展示及家长对孩子好习惯的描述,唤醒孩子“善”的一面,“天使”的一面,让学生用自身内在的动力,内在的“善”,来约束克制自己,克服不好的行为,转向好的一面。

这次班会通过家长、学校、学生自己三方面共同努力,由外及内的引领学生,唤醒其对美的憧憬,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达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这些活动的教育下小柴的性格比之前柔和了许多。

在培养学生独特鲜明个性,塑造学生健康高尚人格,营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班集体的同时,我也在成长,从学生一犯错就大发脾气,成长为一个能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分析问题,以主题班会为契机,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生命体验,以学生终身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型班主任。所带班集体被评为海淀区五星级团支部、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所撰写的德育论文《重组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利用周记帮助学生走出人际交往困境》荣获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三等奖,《唤醒学生善根促进学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在海淀区中小学生公共生活道德习惯培养征文二等奖,《践行六大行动 师生共同成长》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 》发表。

最后,套用英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的模式,总结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就是“教育实践+理论学习+经验反思=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