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研究】抓住要素登《台阶》,层层深入读父亲 ——初中语文教研组进行《台阶》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
发布日期:2021-05-12 信息来源:
2021年4月20日下午,初一语文备课组林镜、耿天怡两位老师对经典小说《台阶》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我校初中校区语文教师及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台阶》所在的三单元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虽没有传奇的经历、豪迈的言语,但他们仍然带给我们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台阶》的情节发展舒缓,人物关系单纯,行文语气自然亲和,看上去很像散文。但小说中的形象、情节、环境是经过创作者提炼加工的,是虚构的。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所有小说共有的部分,在教学中作为基础层级的内容。针对不同小说,挖掘其独有的特质,教会学生对应的小说解读方式,去欣赏这些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是小说教学提升层级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情状况灵活设计,调整教学重点。本次展示活动中两位老师正是从学情出发,分别展示了这篇小说基础层级与提升层级的不同教学设计。
林镜老师执教的《台阶》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从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在最后的板书设计上,以简洁且富有设计感的板书凸显了本课的主题。教学设计上,林镜老师采用创设情境(布置文学推送活动)这一方法,依体定教,指导学生参考小说文体特点,从“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层层递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耿天怡老师的课在教学上则更偏重“学生自读”,但又以较高的站位引领学生层层进阶,突破以往对小说情节人物的常规解读方式,从视角切入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与命运结局;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体验,对“父亲”这一艺术形象进行比读与联读,提高自己的学习迁移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耿老师的课设计新颖,大开大阖,显示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灵活处理;学习情境贴近生活,首尾呼应;板书内容凝练,重点突出;在点拨学生的引导过程中举重若轻,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学生学得投入、动情,整堂课文学味儿很浓。
课后,初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对这两节课从单元设计、学情把握、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板书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共同探讨此类小说的教学思路。这次活动不仅使两位上课老师受益匪浅,也让听课老师听有所感、心有所获,相信这次活动会让老师们对小说教学有更加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