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献词:自觉担负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使命
发布日期:2022-12-29 信息来源:
林卫民(国家督学、研究员、特级教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我们即将挥手告别2022年,踏上新的征程。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吹响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锋号,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新征程上,让我们牢记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张开双臂,拥抱2023年的到来。
2022年,对于北外附校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面临着“民转公”改革以及创办外籍子女学校等一系列挑战,加上疫情对于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似乎感觉学校的发展一下子走到了尽头并出现了逆转,教学质量、教育秩序、政策支持、家校关系等涉及可持续发展因素并未像原先规划那样一帆风顺,而且还要时时防范更大的系统性风险。虽然体制变化是意料之中的事,仍然还是觉得来得有点突然。
学校能够获得最大发展的力量在于进化而不是进步,管理者想方设法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才能看到“进化”的存在,以及促使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进化力量,避免学校各项事业朝着退化的反方向逆转。挑战之下,成功更取决于学校内涵、管理团队和关键人物的实力,以及主要领导者的忍受能力,一所学校如果拥有强有力的、有能力的管理者,有一批拥有卓越能力的“教育教学核心人物”,以及以广大教师的良好素质作为基础的优良校风,一定有能力重塑内部管理体系,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卓越的学校品质。
我们终于找到了后续发展的“路径依赖”,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战略互补”“联袂发展”的创新性机制已初步形成,学校变革行动有了重大突破。我们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以课程治理与特色课程群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研究和课堂教学能力,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优化全链条全要素指向高质量的全面管理,扎实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新的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创造新业绩。
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全体教职工能够做到对课堂教学以及日常事务的全面精通。一所学校如果有一群“精通的人”,以沉醉的方式专注各项工作,养成不断追求完善的习惯,而且把一切经验进化为富有教育智慧的直觉和本能,学校教育的成功将指日可待。“普通人和勇士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勇士把一切都当作挑战,而普通人把一切当作是赐福或诅咒”,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勇士之心”,以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正确、更加精致。
教育学生就是领着学生奔向希望。“我们要面对的未来确实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安定的,但绝不是没有希望的。”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更高的视野、更深入的反思、更有价值的引领。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标志的“未来已来”的恐惧,教育者无法以现在的逻辑推测未来,更不能以现在“学校成功”来代替学生发展的一切可能性。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是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学生本人才能真正教会自己担当起成长的责任,并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新的一年,我们要推进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行动,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优质教育、体现外语学校学术水平的特色课程群,打造学校卓越教育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我们要把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提升学科思维等素养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全面推进“每一节课都优质课”的“好课行动”。强调学科教学设计要突出“挑战旧知识以及僵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挑战,创建让学生主动接受挑战的支持性环境,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中的自主学习,鼓动学生携同他人一起参与学习,以发动每个学生的学会主动反思的方式,从而实现学业水平和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推动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建构适应未来社会、海量数据和智能化等背景的学习模式,从固定学习转向泛在学习,从储备性学习转向即时学习,从寻找答案的学习转向寻找问题的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化为批判性学习,从独自性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从烧脑学习转向具身学习以及从线下学习进入线上和线下融合性学习,搭建教学变革的“高平台”。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让我们带上勇气、信心和力量,迈开坚定的步伐,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出发!
(2022年12月29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