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课堂研究,分享导入妙招——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0-10-10 信息来源:
10月9日下午,我校小学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了本学期第三次教研组会议。会议由语文教研组长张月华老师主持。
张老师总结近期语文教学的几项常规,并组织大家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了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导入的‘金点子’分享活动”。
三年级的李春兰老师以《司马光砸缸》一文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如何用生活中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孩子的听课注意力,更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做好铺垫。
六年级的李张召老师与大家分享她执教的《七律长征》一文,她用歌曲《十送红军》导入的方式让孩子们先感受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把孩子们引入情境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林国泉老师认为课堂导入的方法根据课时的不同而不同,第一课时用讲故事法、谜语法、设疑法,或者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等多种方式引入新课;第二课时用点拨法、回忆法、想象法等等进行新课的教学。
四年级陈珊珊老师提出导入环节要关注到单元的导语,要与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契合。比如,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语文要素是观察一个地方,用学过的方法把它写具体。可以以描写山水的古诗导入,可以以“星空“的各种图片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导入,不同课文用不同的方法……
思想碰撞出见地不同的观点。张月华老师提出有些导入的环节不太适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设置,可能在课中激趣,课后拓展更合适。
王宇老师认为无论什么导入,主要是以“趣”为主,要吊足孩子的胃口,强烈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易琼老师认为导入方法要关注到不同的文体,以“情”和“趣”为主。她在讲《桂花雨》时,就会先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桂花的故事,比如如何做桂花糕,桂花有哪些品种等等。
田珊珊老师补充:在讲解古诗时,还可以运用背景导入法,让孩子了解要学习的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孩子才能更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老师们在欢声笑语中聆听课堂教学的导入“妙招”,反思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撰稿:林国泉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