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科技节系列报道】第二届科技节顺利闭幕暨我校中学生第14周升旗仪式
发布日期:2012-12-03 信息来源:
2012年12月3日上午,由于天气原因,我校中学生在室内举行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4周升旗仪式。虽然面前没有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虔诚的敬意。初二(2)班张泠然同学主持了此次升旗仪式。
升国旗仪式结束后,德育处主任杨磊宣读了第二届“科技与文化融合,成长与快乐同行”科技节获奖名单。其中,初一(6)班等8个班级荣获“科技先进班集体”称号;初一(1)周元媛等16为同学被授予“科技之星”荣誉称号。杨主任希望广大同学要向科技之星和科技先进班集体学习,着力提高我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接着,“科技之星” 代表、初二(4)班的刘好点同学畅谈参加科技节的收获和感想。他说,原本我以为科技是件很麻烦的事情;通过亲身实践之后发现,原来以为离我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远的科技就在身边。很多困难的事情在你动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像搭积木一样慢慢完成了,在这次科技节中,我们小组的作品是把所有内容都融合成了一本大书的形式,内容有过去式的北京,现在的北京,与将来的北京。将这个古都放眼长看而去,有了更鲜明的对比。高一(7)班的夏羽昕同学也就参加科技节英语辩论赛活动的过程、感想和体会作了汇报。她说,我想告诉同学们,当机会来到面前时就要抓住它,不要碍于面子等不切实际的因素而放弃。利用好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多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端正自己的态度,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最后,副校长、副书记高雁鸣为本届科技节作了闭幕致辞讲话。高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本届科技节的学部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和科技辅导老师以及全体同学,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并对在本届科技节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说,我校此次科技节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活动特色,同学们积极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预期目的。高校长希望以这次科技节为契机将科学的精神延续到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做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我校中学生第14周升旗仪式圆满结束!
附一:副校长、副书记高雁鸣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校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依据《北京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结合《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11月12日——30日,我校成功举行了以“科技与文化融合 成长与快乐同行”为主题的第二届科技节。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本届科技节的学部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和科技辅导老师以及全体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在本届科技节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老师们、同学们,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人类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得益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无不得益于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我校此次科技节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活动特色,同学们通过参与、体验、实践与动手制作等方式,积极参加到科技知识竞赛、阳光测向比赛、科幻绘画、纸飞机直线距离比赛、建模比赛、电子技术竞赛、天文大篷车、科普讲座、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培养了同学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科技节在提升同学们科学文化素养中的作用,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预期目的,有利于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科技节,三周的时间很短,短到我还来不及完全看到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充分展现聪明才智。三周的时间也很长,因为它可以延续到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充满科学的幻想。
希望全校师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做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技教育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附二:“科技先进班集体”获奖名单
初一(6)班 初一(1)班 初二(1)班 初二(6)班
高一(6)班 高一(3)班 高二(1)班 高二(5)班
附三:“科技之星”获奖名单
初一(1)周元媛 初一(5)李宜洳 初一(6)李沐熙
初一(8)陈令仪 初二(2)翁彩霞 初二(3)肖子豪
初二(4)刘好点 初二(5)贾天轩 高一(1)张馨予
高一(2)李瑞雯 高一(3)黄乐威 高一(7)刘韶珺
高二(1)金昭岩 高二(2)黄飞腾 高二(4)孙成喆
高二(5)方欣同
(德育处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