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附校科技节:跨界出发!
发布日期:2025-11-21 信息来源:



当机器狗在校园里灵活穿梭,与同学们欢乐互动;当学校宣布一个个源自生活的真实项目;当专家解码“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方法……2025年11月20日,以“跨学科学习”为主题的北外附校2025年科技节拉开帷幕,一场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就此展开。
为什么要“跨”?校长三问定调未来学习

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北外附校校长张文超直面学生关切,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时代意义与重要价值。
跨向真实世界:学习的终极目的。
张校长指出,真实世界的挑战从不按学科划分。他以学校即将启动的“天空书院”露台改造项目为例,阐明一个优秀文化空间的设计,需要历史的人文视角、数学的精确计算、物理的结构力学、生物的生态美学以及信息技术的智能控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开一道道被出的题,而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真实世界向我们抛出的问题。” 他强调,跨学科学习正是拆除了学科间的人为围墙,让学生看见世界原本完整、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模样。
跨入新型考场:赢得未来的关键能力。
针对学生最关心的升学问题,张校长分析了近几年中高考命题方向,指出跨学科、重情境的题目比例正急剧上升。他特别提到,数据显示,在跨学科题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能灵活调用文理知识的“整合型思考者”。“今天的跨学科项目,正是为你赢得明天考场的‘战略储备’。你在项目中锻炼的思维韧性,就是未来考场上的绝对自信。”
跨往人生高地: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张校长进一步将视野延伸至学生的长远未来。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技能极易被替代,而能够连接不同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跨界智慧”,才是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未来社会渴求的,正是如同学们在项目中将扮演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师”、“跨文化传播者”、“智能系统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跨学科学习,让你不再只是选择一个被定义的专业,而是亲手绘制一张通往无限可能的人生地图。”
十大跨学科项目亮相:在真实问题中“熔铸”学科知识


开幕式发布了本届科技节的十大跨学科项目,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些项目紧密围绕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是本次科技节最亮眼的实践载体。
【科技与工程探索】
《微观生态智慧》:动手建造能自动监测温湿度的智能生态盒,在微观世界里融合生物、编程与工程设计。《轨道上的科学密码》:研发智能过山车,在速度与激情中深研物理、数学与自动控制原理。《坐姿健康》:研究并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课桌椅,用数学、工程和生物知识,守护同学们的脊柱健康。
【人文与创意表达】
《城市中轴的时光密码》: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艺术和数字媒体“活化”传统文化,贯通历史、美术与传媒。《山河孕诗行》:探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诗歌风格,在文学与地理的碰撞中,读懂“一方水土一方诗”。《多语传智》:用多语种向世界推介北外附校的智慧校园,成为融合语言、技术与国际传播的“校园外交官”。
【校园与可持续发展】
《废油新生》:将厨房废油变为环保肥皂,在一场化学实验中,践行绿色发展的公民责任。《“零废弃”智慧校园》:为校园设计一套涵盖调查、建模、智能设备的全链条垃圾处理方案,培养系统思维与领导力。《绘制“校园宜居地图”》:用传感器和数据,为校园绘制一份“舒适度地图”,用科学为美好校园生活建言。
专家指引:解码“如何跨”的实践路径

为支持师生深入实践,本届科技节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杨杰博士分别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针对性的指导。如何确保这些项目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带领学生深度探究?学校特邀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杨杰老师,分别为师生们带来“如何做好跨学科项目”具有实操性的精准指导。
面向学生的专场报告中,杨杰老师以“自动浇花装置”、“设计更安全的过山车”等生动案例切入,将抽象的方法论转化为学生可
直接上手的“行动指南”。他指出,成功的跨学科项目始于思维的转变,并为学生提供了三把关键的“钥匙”:一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跨学科学习没有标准答案,项目的起点应是一个具体、真实、有挑战性的任务;二是“合作比单打独斗更强大”,建议同学们发挥“竹竿效应”,善于发现并借助同伴的专长;三是“反复改进是所有优秀项目的秘密”,完美的方案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设计-测试-失败-改进”的循环中不断打磨而成。

北外附校2025年中学生科技节构建了一个从理念共识到项目载体,再到方法论支撑的完整体系。一场以“跨学科”为名的学习革命已经播下种子,静待它在北外附校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一(5)班胡芷铭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出《智创青春倡议》,号召全体同学“以好奇为翼,探索航天奥秘、解码技术原理;以创新为笔,大胆构想设计、动手实践创造;以坚持为舟,不惧挑战难关、锤炼科学精神。” 在这里,学习不再是背诵与答题,而是充满意义的创造与担当。
上一条: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