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转发:庆六一专访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谈儿童教育

发布日期:2014-05-30 信息来源:

林卫民(一排左四)校长为国产优秀少儿影片校园公益展映月活动致辞。摄影 易婷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易婷)5月28日下午,国产优秀少儿影片校园公益展映月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启动。活动中该校数百名小学生集体观看了韩赤飞导演的儿童电影《81枚金币》,孩子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被商业片所垄断,儿童题材电影发展陷入困境,少儿题材作品少,佳片更少。每年中国进入院线播放的少儿电影不足10部,导致中国的少年儿童很难观看到适合他们的优秀电影。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也不够明确,对于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电影缺少明确的指导。而大量进口商业电影中的血腥、暴力和色情镜头,也成为毒害少年儿童心灵的毒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遴选了近年来多部优秀少年儿童电影走进校园,进行优秀少年儿童电影的公益展映,为孩子们送上一份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精神礼物。

针对本次活动,记者专访了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先生,林校长就当下儿童电影发展及儿童教育等方面问题给出了见解。

受访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林卫民

1、本次活动您觉得对本校少年儿童有什么样的意义?

感谢有关部门和韩赤飞导演,将“国产优秀少儿影片校园公益展映月活动”的启动仪式放在我校举行。

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我校的小学教育以“积极的兴趣、坚实的起步、幸福的童年、美好的人生”为指向,努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合格的未来公民。学校要努力给孩子幸福的生活,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幸福离家更近些”,因此,要使孩子拥有幸福的学校生活,最关键的是学校的班级、年级、宿舍、操场、园子等要有家的影子,校园的学习和活动要有家人在一起的味道。自然地,看电影是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况且,儿童电影对于儿童来讲其实是多媒体的教育读本。

本次活动,对于我校坚守“让孩子享有校园生活的幸福,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提供正确的教育”等办学理念,有着特别的意义。

2、请您谈谈,目前的儿童电影有哪些不足之处? 您认为应当如何改进。

儿童电影要将作为观众的儿童当成儿童而不是理性的成年人,首先要给儿童欢乐,只有带给儿童欢乐的电影才有生命力,儿童的观影兴趣是儿童乐于观看影片的前提,如果电影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说教式表达过多、欢乐和趣味不足,即使教育意义非常丰富也只不过是成年人的“白忙乎”而已。

当然,儿童电影也需要某种“深刻”,它应当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儿童并没有“对答台词、越过走廊、跳进屏幕、参与演出”,但儿童已经有亲临其境的体验,以内在的、无形的、强有力的形式与电影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好像它的生活甚至是生命被搬进了屏幕,电影并不只意味着只是表演或观看表演,尤其对于儿童电影和儿童观众。

3、您觉得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关于儿童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这里只谈一个观点:要正确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内在的阻力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突破的,需要教师和成人的帮助。帮助儿童的最常用的方法有:训练、自由和纪律、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

其中正确处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是最值得注意的事项。

人不可能时刻生活于重新创造的环境中,这使许多习惯成为了决定结果的元素。没有习惯为底蕴,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体验、生成和成长,实际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需要不知不觉中的坚持。放任是习惯的一种堕落,为此,纪律和约束是必要的,虽然表面上看有杂质,但仍然是改变习惯的权威条件。

针对不良倾向、无节制的嬉闹和涣散,学校、班级所制定的工作纪律和教师对儿童的约束是必需的,这种纪律来控制着滥用自由的任性。纪律是使教育彰显其效力的前提,学校的教育需要借助纪律进行约束式的训练,否则只是空谈与欺骗。

我们要警惕的是,教师将指向教育的控制变成了对学生的简单约束。例如,为了学业,教师常常借助纪律和权威,呵斥儿童必须按教师的规定进行简单机械的训练。其实,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关键要将知识赋予灵性之中,让儿童耳濡目染、心向神牵,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信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而不是粗暴对待学生的某些反抗,教师包括家长如果只是从强势的权威上呵斥和控制儿童,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如果学校和家庭生活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儿童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他们长大以后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怎样自由地去生活。

4、在学科教学上,贵校有哪些优势或经验可借鉴?

我校的优势在于,更关心“想教给儿童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魅力”。

传统的教学法有这样一种假设,教师掌握所有知识,而儿童只掌握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传授,而儿童一定要收受;教师制订所有标准,而儿童一定要达到这些标准。当然,这是一种误会。

还有一种误会,认为儿童本身、学习过程比教师、教学过程更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儿童蕴藏的知识获得释放,鼓励儿童之间互相学习,教师的角色则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这些听起来好像更体现人本精神,其实,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让儿童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还会导致应当完成的教育任务又被忽视。

学科教学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个我们想要教给学生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的魅力”。

例如,教师与一年级儿童围在一起读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让要认识的事物、事件以其“内在的魅力”的形态“坐在课堂中间”,无论儿童用椅子围绕一个圆圈讨论,还是传统的大、小班级,无论是采用讲授方式,还是儿童描述、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电子媒体展示,只要能使大家聚焦于我们专注的认知焦点,教学、学习就自然地发生。教学一定不能简化为某种操作技巧,而是一种超越教学技术的观念和有效的行动。

任何情景的真正的教学都需要一种超验的第三事物,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教学中第三事物是如此重要地真实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令教师和儿童都要自然地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超越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专注。

我校的优势就在于,广大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时,做到了将所要关注的认知对象作为课堂教学的焦点。

5、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您有什么话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们说么?

儿童节到了,儿童要长大了,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懂事”,“懂事”的本质含意就是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因为,教育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过了儿童节,儿童要长大了,长大不在于身体更在于心灵,儿童的心灵不只是要被大人“解决”的,更需要被大人看到和听到。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位潜在的自己的导师,只有在以服务于家庭、亲人和同伴为指向的专注思考和行动中,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潜在的导师”的话语。

在六一儿童节这一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孩子们说:你正在长大,你的心灵更要强大,你内心的这位“潜在的心灵的导师”该出场了,当你学会思考如何服务家庭、亲人和同伴并付诸行动、承担责任时,这标志着,你已经长大了。

原文链接:fun.youth.cn/stzx/201405/t20140530_5286950.htm

(转自: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