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高中语文教研组公开课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14-03-21 信息来源:
3月20日上午,我校高中语文教研组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张国和老师讲了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张老师作课的班级是VCE班(中澳班),有特定的教材。而澳方的语文教学有中国文化的研究,于是张老师就挑选了一些高中选修的古代诗歌、散文加入教学。导入新课的环节,张老师就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美丽图片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同时还巧妙地引出了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象征崇高气节的竹子。课文内容,是苏轼写的文与可其人,其画(竹子)。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授课内容设计,张老师也采用了独特的教法。首次读课文,就让学生单独读,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虽然学生读的有“磕绊”,但他们得到的锻炼远远超出了听录音读或老师范读的形式。对于文言字词的处理,按澳方语文教学的要求,能读顺并在文章中运用便可,于是在学生读课文后,张老师就直接从文章的分析讲起。这是一篇写人记事以表达情感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张老师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人”入手,这样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张老师在分析文本内容的同时,还用了苏轼《祭文与可文》中对文与可的评价来更全面的让同学们认识文与可的“为人”。而对于苏轼写人记事、表达情感的方法,张老师同样有深入研究。他用王舜俞《苏长公小品》中“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来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这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
下午,高中部教研组召开研讨会,研究探讨张老师的公开课。大家逐个发言,对张老师的课堂设计等环节和授课方法表示赞赏,同时也对一些好的做法是否能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探讨。大家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如何把兴趣点和高考点相结合”,让课堂更有趣,更有味;有课堂“如何利用学生学习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来;有“如何把文章的教学与写作相联系”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有“如何灵活处理文言文字词”以达到学生扎实掌握文言字词的目的;有“如何通过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有“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语文’”从而拓宽学生语文教学的空间;有“教师如何做学生的促进者”从而更好的和学生沟通、对话、合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深层次思考……
高中部此次公开课研讨,是一次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梳理探索,也是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学生如何学”转变的探究。今后的教学研究探讨将通过公开课的形式继续开展,老师们的教学也将更加注重“用教材教语文”,更加注重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部 乔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