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林校长网上与分管校长谈话录
发布日期:2013-11-05 信息来源:
各部门、各有关干部:
11月5日上午,林校长就有关工作与校领导作了一次网上办公QQ谈话,现将谈话的内容汇集,发给各部门有关干部和全校教职工,请大家认真阅读,并对照此谈话对日常工作进行修正,实现林校长提出在“学校改进”行动中再立新功的要求。
校长室
2013年11月5日
附:谈话录
各位:
2010年,我制订了《北外附校“学校改进”行动方案》,三年过去了,学校有进步,但改进行动远未结束。
学校改进是责任驱动下的主动性和主观努力的自然激发,是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积极的、主动的学校改进实践。没有理想,没有主观能动性,改进最终是要失败的。
学校是一种文化建构,无论学校存在多少问题,暴风骤雨式的改革虽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但是,脱离学校运作系统的复杂和教育的复杂性,有时会导致不可补救的后果。只有不断对自己进行小规模调节,而不是天天搞巨大变革,渐进的、一步一步地把学校推上新的台阶,而不是革命性的一步到位。
学校改进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校改进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还表现为建立机制和凝练精神的一个有组织的过程;学校改进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学校改进是校长和教师的生活方式。
学校改进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影响改进的质量,这就需要调研、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评估修正方案并继续实施,持续地进行学校改进行动。没有正确设计、没有缜密的方案、没有系统的推进,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冒险和蛮干。
学校改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改进来促进发展的,如果学校停止了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就停止了发展。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无论是学校整体质量不高,还是学校某一方面甚至于学校某一点上出现问题,都是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而非是一个因素单方面造成的。因此,无论是学校的整体改进,还是局部改进,还是学校在某一点上的改进,都需要把影响该问题的内外部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就事论事的改进,特别容易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朝令夕改的混乱情况,给人的感觉是越改越乱。
各位同仁,我还是要重复一句话,我们是为问题而来,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当校长了;学校是因问题而生,学生没有问题,也不需要专业的学校了。
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是我们不尽责;解决不了问题,是我们没能力。当然,解决有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靠发展去解决,大发展小问题,不发展大问题。但是,有一点是不应该的,只会抱怨问题或认为所有问题是历史的、别人的,这是我们平庸、软弱、内心恐惧的外显,这是工作的大忌。
当领导一定要敢于担当,“规范、细节、过程”三个主题中,规范是先导,没有好规范,越严厉反弹会越厉害,要动脑筋或向别的学校学习,做好制度建设;在规范的前提下,抓好细节,输赢在于目标,成败在于细节,细节不严,也是我校的通病之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有反馈,形成“回路”,我的很多指令做好了、没做好都没有报告,这是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每天都是我在自说自话,没有落实,我想得最多也没有用,我想你们的下属也有类似的问题,一定要改变他们,改变附校的整个管理系统,让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我这里可以举二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点名系统。
点名的操作者是班长,但全员教师要顾问此事。
1、早上,班主任到班,问班长,今天谁没到,并记录,联系等。全到了,记全到。年级组长到办公室,问一下班主任,今天学生都到了吗,班主任说,都到了;没到的,问一下联系过家长吗,联系过了并讲明具体情况,作个纪录。
2、每节课,班长点到,若谁没有到(中途失踪)班长马上报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一边布置学生学习,一边设法联系班主任、年级组长。若任课教师看全班都到了,不露声色;发现有不到的,课间,问一下班长,班长说已请假并报告班主任(不是中途失踪),即平安无事。
3、每天任课教师上报异常情况表,若没有异常情况,不必上报。
……
这些活,在我当教师的时候都是这样干的。当然,现在我很自责,因为我有点官僚,我真没想到,我们的学校连这样常态的事都没做好,没有制度也没有精细的操作。
要么不做,要么做得很复杂,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搞乱了。
其实,只要设计一个制度,点名只点“谁没到”,就变得很简单;只要是做一简单的记录,设计成一个“回路”,反常的事、反常的人、重要的信息肯定不会漏网,管理就有基本信息和安全的保障;只要大家都做一些举手之劳就能完成的工作,而不是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养成习惯后一点也不会烦,学校就有长治久安的保障。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全员教师也会形成共同维护这个家平安的意识,学校的意识、集体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意识就会得到提升。
再例如,开会倒水这一件事,被搞得很复杂。
我当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时,我们全室近60个全省著名的专业人士和教研室主任,没有配备一个员工,保洁也是自己干的,也没有人去讨论谁倒水的事。厅长来了,当时我是三个主任中的小辈,给厅长倒水的活自然就我干了。到了杭外,从来没有校长办公会或中层会有专门帮所有校级领导倒水的人,大家都是自助倒水。
在我们这里,把倒水的活当成一种地位和政治文化,真是“正”的来不了总是来“邪”的。
其实,定一个规则,校内领导会议,水自带自倒。会议桌上,放几个小热水瓶,就解决问题了。
以后,按此内定规则形成规矩:
1、校内小会议开水自带,领导喝水自倒,只要备些热水瓶即可。
2、教师大会,办公室派一位同志只管住来宾或讲长话的领导即可,拖着两把瓶在会场内跑来跑去,很辛苦又影响视听,校领导给教职工的官僚形象也被强化了。但是,开会时大会议室要配二把热水瓶,一般来说,领导带一杯水,听一场报告足够了。只要管住讲长话的领导和来宾专家,其他完全不必要安排如此吸引眼球的倒水活动。当然,不能简化到连热水瓶和热水也找不到。
3、一般来宾,参与接待的中层干部兼管客人倒水一事,同时,校内领导的喝水兼带一下,不必频繁管。
4、重大外事接待,物业公司派人提供专业的倒水服务。
还有校长办公室的倒水。其实,在杭外他们就管我一个人的水杯,一般是保洁员上午来保洁时,顺便把校长的水杯倒好。也没有办公室专人来管。
在这里,前期还安排专人值班来为校长的办公室倒好水,想着喝的水人工费如此高,我都觉得难受。以后,副校长就不用专人管上班前倒好水了(我不了解,可能有几位副校长办公室早上倒好水一事,一直没人管的),校长办公室的水杯也不必加班来倒了,来得早的办公室同志愿意出义工,我感谢,不愿意或来不及,我自己也可做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虽然我们学校在(战略)领导层面,已经设计得很高了,但在管理层面,我们还得从头重来!
从战略领导层面,最近我们好事不断,我们成为“大学与高中联合育人”的11所实验学校之一,这11所学校还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三附中、首航附中、北交大附中、理工附中、首师大附中、中关村中学、民大附中等。前几天,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专门约我到他办公室汇报我校对于在“大上地规划”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定位和需要区委、区政府支持的主要想法。这一切说明,北外附校的“改进行动”今后一定能做大文章。
但从我们的管理层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还是要在操作的源头上做起,把昨天我布置的各类预案做好,把基本管理的过程做实,我们得从头来过。
我希望各位用心去想,如何建立更好的规范,如何在好规范的基础上对细节实施严格的管理,并将管理的过程做实。实现“规范更好、细节更严、过程更实”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走相当一段路,需要各位干部承担责任、主动进取、共谋发展。
我期待着全体干部、全校教职工在学校改进行动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