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澳大利亚培训报道】我校教师赴澳大利亚学习研修(二)

发布日期:2013-09-05 信息来源:

有人说:留学一周,可以写一本书;留学一个月可以写一篇文章;留学一年,什么也写不出了。2013年我有幸参加为期一个月的VCE教师赴澳培训学习,确实有了这样的体会,不过我还是体会颇深。在此,我要感谢北外附校给我这次难得的出国学习机会,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精心、全面、周到的组织和安排这次澳洲培训。这次学习是非常成功的,我可以说是满怀收获而归的。集中学习时间虽不长,却让我迅速的习惯了Haileybury学校导师对我思想上的冲击。面对不同风格的教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尤其是深入到澳洲的学校和社会,接触和体验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独到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上对什么是高效教学,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提高。

Haileybury学校位于墨尔本市Keysborough,为赴澳大利亚学习培训的来自国内北京、武汉、宁波、成都及青岛的教师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的人文和提高我们的口语能力,Haileybury学校安排我们所有教师住在墨尔本当地的家庭里,称为homestay。每当我们需要帮助时,都会毫不吝啬的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如果想去某个地方,但不太清楚怎样去,我们的住家就会帮我们打出详细的汽车、列车的时刻表。每次我们组织活动,我们的住家都会关心的问我们还需要其他一些他们所能提供的帮助吗?这些点滴小事,看起来虽不起眼,却真正给了我们家庭般的温暖,让我们在澳大利亚能够安心地学习,放松地生活。每个周五,Haileybury学校也安排了一些外出观光的活动,比如去菲利普岛看到了许多小企鹅;去大洋路感受长达三百多公里的澳洲海岸风光;去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观看校园风景等。四周的生活与交流让我们既紧张又充实。我们的口语和听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澳大利亚的社会、风俗和文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学习是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通过培训,不论是在教学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收获了很多。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如何教授VCE班的Unit 1 和 Unit 2。我们每周的周一到周五都必须听课,接受指导。每天早上8:00从住家走到Haileybury学校。Haileybury学校通常上午8:45开始上课,10:25到10:40课间休息。13:15结束上午的课程。中午午休大约五十分钟。在简单的午餐后,开始下午的学习,下午15:45放学。每天的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Haileybury学校的老师非常认真负责,尤其是数学老师Linda和英语老师Gelen,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休息室为前来培训的老师们讲如何解题或教学。中文老师王老师也经常前来,用中文给我们讲解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学校文化、土著文明、地理地貌、人口分布、气候与动物等,让我们对澳大利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还有Peter用周五的时间,带我们去澳洲的森林、古村,让我们体验澳大利亚并不久远的历史生活。走进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又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熟悉的大学时代。外籍教师和我们之间像师生,更像久已不见的故友,亲密无间。课堂外,我们尽可能地多与当地人接触,我们在大街上问路,在公车上闲谈,在商场里购物,尽可能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机会,多与外国人交谈,多留心他们的发音和用法,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了解了澳大利亚的许多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

在教学方面,因为我是学习VCE中文教材的教法,课本基本上全是中文,对于来自中国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甚至可以说太简单。但他们更注重在工作、学习、培训或休闲等方面继续使用中文的能力,所以表现得更为实际。中文要教会学生写五种体裁的文章,所以听了几节课后,课堂上就是让学生练习写几种文体。没有任何语言、文化魅力在这儿了。难怪跟我住在一个家庭中的学生说,他喜欢文言文,怀念上古文的日子了。但这里教给学生的全是实用性的,写求职信、日记、演讲稿、报告等等。学完以后可以写得非常规范。中文考试中有一项叫“重点研究”,很像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在这里听了几次之后,我非常想在语文课上也推行。在这里我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教学技巧和课堂活动。今后,我会根据我的学生的特点来改进这些方法和活动,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同时,我会将所有所见、所闻、所感当作教学素材,把它们带进课堂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澳大利亚推行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不讲文化成绩。在澳大利亚,一所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依旧是成绩。我去的Haileybury学校正因为总评成绩优秀,升学率高,所以在墨尔本享有很高声誉,提到这个学校,大多数人都说学校很好。

为了更近距离地了解澳大利亚的生活和教育情况,Haileybury学校安排我们进行学校参观和墨尔本市区的游览。在参观学校前,我们都被告知不能和学校里的任何一位学生进行合影,除非得到老师和其本人的允许。这使我对英国的儿童保护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澳大利亚及其他一些英联邦国家,儿童的一切个人隐私(肖像、电话、e-mail、address等)不能泄露,否则是违法的。

参观让我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有几点的感触特深:澳大利亚的教育资源利用非常到位,简朴实用。让我最为惊叹的是教室的布置是以学习为主,每个角落都利用起来了,可以是学生的作品,也有教学内容的渗透或重点难点的再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班级学生人数通常只有20个左右,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而且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节课上,不仅只有老师的讲解,更多时间是老师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可见每一个学生所能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多大;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室里的座位是较为随便放置的,老师通常不是十分严肃地站在前面讲课的,而是较为随和地坐着,或站在学生中间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学氛围的和谐也值得一提。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举手发言,老师永远是以商量的口吻来应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关注思维品质培养,强调实际应用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多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实际、强调体验、注重服务于实践、注重应用。这也许与他们的学校课程设置有关,他们更注重一些课程的实用性,比如烹饪,服装设计,木工与车床等,学生可以培养爱好或提高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并且这些地方都是免费参观的。我们也经常碰到家长带着自己的小孩在博物馆逗留,或动手操作科普实验,或讲解历史知识。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净化人的心灵,激活创造思维,促进素质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使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专门为中小学设立的书架。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理论、教法的书籍,中小学各类教科书,以及中小学科普读物,和老师上课时可能会用到的教具。这样,为当地教师最大限度的提供了帮助。

澳大利亚人有相当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讲话的时候语速适中,音量不高,富有耐性,但不缺乏热情和幽默。平时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在商店购物时,在车站等车时,都能观察和体会到这种礼仪氛围。澳大利亚的天非常蓝,树很多,公园很多,很少看到泥土,即使是树根周围,也全会用碎木头盖在上面,不会让泥土裸露出来。处处表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虽然十七年的教书经验和责任感让我对工作不敢懈怠,但我却少有成就感。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同时也不能忽视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观建立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的解构。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

此行使我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通过参与多彩的活动,体验了真实的异国风情,领悟了“教学”的真正含义。在墨尔本的近一个月里,不仅仅是“学习”、“交流”那么简单,让我在领略澳大利亚国家的秀美风光、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学会了怎样在多种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下,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种种经历在无意中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使我更懂得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帮助别人,这让我能够跳出本国本民族的思维惯势,以一种更包容、更开放、更自信的态度面对世界。在一个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我们再不仅仅是“中国人”,我们还要学会做“世界人”,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学生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澳大利亚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漫步在大街上,两旁商店里到处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服装、工艺品、玩具之类;我和我的家庭主人Sandy在聊天时聊到许多中国商品特别便宜,她还对我说:We need Chinese!我也感到特别自豪!通过培训,我更有自信面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发现今后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希望我能以实践中的成绩为本次培训划上圆满的句号。

(高二年级组 虞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