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教师月刊》刊发我校校长林卫民的文章——《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发布日期:2020-06-15 信息来源:

近日,《教师月刊》刊发我校校长林卫民的文章——《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全文转载如下: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林卫民

今天,我想与诸位谈谈《教学勇气》“悖论与教学设计”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体会。 

“悖论与教学设计”这一节文字不是很多,谈及“教学有很多悖论”,进而讨论“教学空间”问题,提出教学空间应该既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既是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既支持个人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最后,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

于是,我想到了关于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我认为教学应该在“五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做得更好,这五个关键环节是——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活动与体验、对话与讨论、独处与沉默。

第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与学必须聚焦“教学主题”。离开了主题,教师站在讲台前的演讲即使语言很精美,讲得再多,也是在浪费时间。

判断一节课是否好课,首先要判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有没有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包括教师讲述、提问、讨论、探究、活动、训练、检测等,以及教师从额外的教学资源中所找到的文本、补充资料的准备和如何呈现等方面的安排,有没有把握好教学主题这一界限。如果没有把握好教学主题,没有用一个栏杆把教学内容及一系列活动围在教学主题内,就无法保证整个活动能够做到“不会跑题”。“不跑题”,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无论这节课的主题给学生的直觉是多么浅显,或者令人困惑、恐慌的复杂,好的教师总会有办法通过计划好的文本,引人入胜的补充材料,激发学习热情的问题,饶有兴趣的练习和活动,等等,以精心的设计、清晰的安排、有力的推进,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事不会跑题,让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不会跑题。

要知道,缺乏鲜明主题的课堂不是真实的教学空间,师生也无法形成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对于所要讨论的话题的清晰指向,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最后还要找到达成共识的结论。如果“跑题”了,就谈不上如何进入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轨道,也看不到学习结果的呈现,看到的情景——只不过是一群人在混沌的虚空中胡乱地忙乎。

“跑题”的课,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并不少见。似乎师生很忙碌,课堂很热闹,但仔细观察,教学过程在很多时候都偏离了教学主题,或者说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学生在白忙活,这很值得警惕。怎么把一节课上好?怎么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怎样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成为优质的学科教学?首要的前提就是——不跑题。

第二,教学要有目标。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就像一群人走在路上,必须时刻关注要到哪里去。

不过,教学目标远远不只是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结论性目标,还有在沿途应当看到哪些风景,体验到什么,有哪些技能需要训练,等等,有一系列过程性的目标和成长体验的教学要求。比如说碰到危险的山坡,大家要手拉着手,相互照顾以共同面对风险。由于有着过程性目标和成长体验的要求,教师不宜采用类似于“将赶路的过程换成用车子拉到目的地”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某个结论。

我是化学教师,如果要教授某个反应规律,假如我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去练习,表面上看似乎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这样达成的目标只是结论性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真实的化学认知过程。教授某个化学反应规律的过程,一般先要让学生观察化学事实,观察化学反应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然后提出相关的化学反应规律的多种可能假设,通过理论辨析和再一次实验验证,明确哪一个假设才是真理,然后通过演绎训练,找出更多的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从而进一步强化关于化学反应规律的某个结论,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整个教学目标——既达成结论性目标又达成过程性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把过程省掉。这就是“像打点滴一样向学生输入知识”的教学方式受到大家诟病的原因所在。实现教学的过程性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当呈现出开放性,而教学设计最困难之处恰恰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这好比导游带一帮人徒步旅行,要到达的目的地是固化的、控制的,但是,徒步的过程是开放的。

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将教学活动控制在教学主题的界限内还要向“与真正学习为伴的好奇心”开放。这好比徒步旅行不仅要走到指定的目的地,还要对沿途风景的“好奇心”开放,但是,又要建立“有形、无形的围栏”以拦着旅行者防范他们“脱离主题”,避免团队中的某个人成为“旅行过程中失踪的人”。

如果说“界限”是让学生记起学习旅途的目的地,那么,“开放”则让学生能够赏尽沿途的风景。而且,在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还会发现原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还有更高的目的地正以“未来可期”的方式在强烈地吸引着自己的视线。就像旅行一样,人们到了一个目的地后才发现,前面或其他地方,还有更精彩的风景在等着继续前行。

第三,教学过程肯定有活动,要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教学过程相当于实际的旅行,而阅读地图并不代表真实的旅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真实的旅行”,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有活动、有实践、有发自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达成学习的真实发生。

人们要想在旅行中有所收获,事先一定要做出有计划的安排,要有行程上的时间规划,甚至还可能会冒点风险;同样道理,学习过程应当是紧张急迫的,学生要有深究学问的底蕴和自主体验的冲动,有勇气克服在求索真理、探究世界或“与内心对话”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教师所要做的事是,将这个过程“加上必要的围栏”,用重要的主题充实学习过程,不让学生逃避主题或使讨论的话题变得肤浅、游离。

教师还要动脑筋去打造“友好型的课堂”,学习活动与体验应当向所有学生开放而且温馨宜人,当学生面对难以对付的学习困境时,教师要及时做出回应,给予必要的援助,以帮助学生化解危机。这好比旅行过程要有安全保障,有休息、吃饭的地方,甚至有人想独处的话也有藏身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呵护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学生,营造出令学生感到安心、安全的环境和氛围,进而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因此,教学过程既是急迫的,又是友好、关爱的,而不是急迫到每个学生都是战战兢兢地应对教师的提问或布置的其他任务。反之,课堂教学需要建立一种温和的氛围,让学生能在友好的学习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下一个要说的话题——对话与讨论。

第四,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讨论,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学生与教师互动,而其他学生都在看热闹。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很活跃,其实只是几个人的语言游戏。要知道,如果不能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困惑、无知和成见,学习就无从谈起,只有说出自己的心声,教育的机会才能应运而生,假如大多数学生处在无声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通常所说的“有问题的课堂”。

每次听课活动,我们总能发现有几个“可怜的学生”。《教学勇气》一书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来自地狱的学生”,他们从未有过表达,好像课堂与他们无关,估计教师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教学勇气》特别描述了这样的情形,如果你仔细去了解“来自地狱的学生”,就会发现其原因不是在现在的课堂,或许是家庭出了什么问题或许是心灵有“陈伤”,或许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所以没有任何的表达欲望。没有任何的表达意味着失去了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就一定要让所有学生说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困惑、无知和成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包括每个学生的表情,以及由此透露出的隐藏着的内心世界,以帮助那些“可怜的学生”走出“可怜的困境”。

当然,强调对话与讨论,并不是说课堂变成了由着学生自说自话的空间,对话和讨论是为了达成共识、寻求真理,教师要以采集和回放的模式,聚集团体的声音,并以“牵引”的方式改变团体的观点,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说出自己认定的真理。

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讨论与对话成了学生们的“表达比赛”,你讲得不错,我讲得要比你更好,我的观点表达及行为表现要超越你……忘却了对话与讨论是为了形成共识、找到真理的“初心”。教师要不断提醒团体已经初步达成共识的观点,使学生关注别人和团体的声音,从中对照与反思自己的表现——如何用词才能更显准确、规范,怎样才能与同伴一道把团体的结论做得更加完善。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学生会知道除了自己发出声音之外,还要关注别人的声音,此时,他更关注的不只是自己要超过别人,而是怎样通过每个人的贡献来找出共同认定的真理。“为了达成某个大家认同的统一的观点”的团队学习氛围中,学生个体不仅可以学到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围绕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懂得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特别是听取、接纳可能影响自己的见解和信念的集体智慧。

第五,教学还有一个关键点常常被疏漏,那就是“沉默”。人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知有一个误区,似乎只有话语的声音才能体现教师在教、学生在学,以至于课堂会出现那些没有思想的声音,例如——

“这个对不对啊?

“这个懂不懂呀?

“懂!

“风吹杨柳多少条?

“万千条”

其实,教学到达深刻处,表现出来的是另一景象——“沉默”!

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话语,是从自身、他者以及世界最深处发出的声音,它是深度学习的媒介,也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标志。当正在发生深刻的、真实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突然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呆在了那里,并不是他们没有参与,相反是进入了跟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进入了学习的最深处。所以,如果教学能做到这样一个境界—陷入沉思的无声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发生了。

无节制的大声喧哗,常常是“浮夸的学习”,尤其是那种不用思考的发声,远离主题、“没经过大脑”、不着边际的表达,以及按统一口径的“背讲”,都是对个体及他人内心世界的侵害。要想学生学有所得,就要给学生时间去独自思考、保持沉默,在宁静中吸收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内心的自我”。只有在尊重一个人内心奥秘的团体学习中,人们才能互相帮助、同心协力以消除对于学习的短见,从而防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你争我夺的虚荣状态。


该文章载于《教师月刊》2020年4月刊第107-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