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大讲堂第7讲|数学思维照亮青少年成长的认知之光
发布日期:2025-04-27 信息来源:
编者按
为助力学生建立多元发展坐标系,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化预备人才,北外附校秉承“不忘初心做真教育、面向未来做新教育、开放办学做大教育”的办学理念,组建家校社领航者联盟,创新打造大讲堂育人矩阵:明德大讲堂、融通大讲堂、融汇大讲堂。明德大讲堂以“明德弘道”为宗旨,聚焦传统文化浸润、红色基因传承、国情政策解读,重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融通大讲堂以“融通中外”为宗旨,聚焦中外文明对话和全球议题,重在启发学生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融汇大讲堂以“科教融汇”为宗旨,聚焦空天科技、地球生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重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启迪智慧之光。
2025年4月14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数学会副秘书长陈亦飞应邀走进北外附校融汇大讲堂,以《数学思维照亮青少年成长的认知之光》为题开展讲座。活动由艺体科中心科学教育办公室主任于颖主持。
陈教授以 “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为起点,串联起人类从数字探索到圆周率研究的文明进程,通过瑞士、德国货币上欧拉、高斯等数学家肖像的展示,指出数学不仅在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结合个人求学经历与数学家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他对比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差异,强调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持续探索”:“做研究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Failed again’是常态,但‘re-search’(反复探索)的过程正是科学素质的养成之路。”
在解析数学思维核心时,陈教授以 “等式与方程” 为例,演示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求解,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归本质的思维训练。”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陈教授设计了“约瑟夫环”等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逻辑推导的乐趣,通过“玩”的方式激发思考。
最后,陈教授以“AI时代来临,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发问,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向同学们送上寄语:“技术革新会改变世界,但永远不变的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数学不仅是解题工具,更是照亮认知边界的火炬。”
北外附校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在陈教授周围积极提问,陈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每一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数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陈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数学思维的相关知识。结合我阅读过的《几何原本》,我感受到了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模型性,数学不仅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能与建筑设计的艺术相结合。”高一(1)班王元喆结合互动体验表示:“在‘约瑟夫环’游戏中,‘一次杀一人’与‘一次杀两人’的规则差异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多次演绎后,我发现‘杀两人’时的存活情况与参与人数有关,但存活者的序号总是集中在中部,这件事非常值得研究,让我意识到数学规律藏在反复推演中。”。同班的王安淇则从数学的逻辑性与简洁之美延伸思考:“数学的逻辑科学严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通过合理的近似向无限广阔的空间延伸,数学的计算简洁明了,但这也不代表它不可以利用优美的多项式传达线性代数的隐微独喻。同时,数学家们的钻研与专注精神令我深切钦佩。正是由于数学家们多年如一日的深度思考,不懈探求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以及创新的巧思与熟练的方法,我们才能欣赏到一幅幅艺术作品般的函数图象,才能在书上读到一个个简明凝练的公式;这也为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思维方法上的启示— 深思、多练、专心致志,是数学之路上常伴的良师益友。”
专家简介
陈亦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博士。自2009年开始,相继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2024年起,担任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自2016年起,在中国数学会担任副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指导研究生9名,其中5名硕士毕业,3名博士在读。参加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B版教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