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成果提炼① | 北外附校邀请专家培训特色课程(群)规划设计及文本撰写
发布日期:2023-12-25 信息来源:课程教学中心
【编者按】
为了构建更加完备的融通课程体系,以课程为核心彰显办学特色,打造跨文化、跨学科及跨场域的特色课程集群,助力全体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特地举办课程成果提炼系列培训活动。
2023年12月22日下午,北外附校邀请海淀区教科院课程中心科研员鲁小凡博士就特色课程(群)规划设计及文本撰写,为北外附校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北外附校党总支书记张继军、副校长兼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杨磊、课程教学中心执行主任王静出席会议。会议由王静主持。
鲁小凡首先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要求出发,认为课程建设的根基应紧密契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关注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确保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符合相应的课程规划背景。课程建设方案还应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理想,彰显学校的独特风貌,助力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在具体课程建设方面,鲁小凡认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以稳固的学校文化为根基,在明确学校的愿景与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研组、学科组的集体力量,调动所有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课程主题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校文化特色、发展愿景的学科特色课程;或是由不同学科组、教研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的课程群的设计或者项目式、综合式特色课程的设计。设计出的课程应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能够接受检验评价,经过长期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具有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校本课程或课程群。鲁小凡勉励在场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成果建设的过程中。他指出,研发出的课程成果具有相对性,教师应持续关注其优点与不足,并不断改进优化,才能最终形成优秀的课程成果。他以一些具体的课程建设的实例,向老师们讲解了特色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的具体方法及评审标准,鼓舞老师们发挥所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成果建设的过程中成长为优秀教师。
王静代表学校对鲁小凡博士的分享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强调,鲁小凡博士的报告以详实案例为基础,生动阐述了特色课程及课程群的内涵及其构建方法。此次报告既立足于深厚的理论根基,又兼具实践操作性,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关于课程建设的清晰认知和深入理解。报告不仅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和教师团队对于课程建设的信心。她还介绍了下一步课程教学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对教师们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二是要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三是要勤于提炼,不断提高。此外,她还就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保障措施进行了说明:学校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加强课程管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王静强调,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她希望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实现对学生的高端引领和深度引导,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各学部教学主管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