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全文刊登我校校长林卫民文章——教师,要有“教练”意识
发布日期:2018-03-21 信息来源:
《现代教育报》刊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文章,题目为:教师,要有“教练”意识。全文如下:
偶尔去看学校的乐队训练,发现教练关注的是每个演奏者的技能并进行个别化的指导,直至所有演奏者都达到要求,合奏训练才继续往后进行下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类似的关注和个别辅导。只管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不是中小学教师全部的“活儿”,教师需要有指导所有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教练”意识。
一
教练的重要能力是觉察力,觉察力是专注、专心和澄清的产物,虽然很难从外在的逻辑层面具体地描述觉察力是什么,但是,专业的教练总是能够感知到受训者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的办法。教师也一样需要觉察力,在教学进程中,教师根据从教育场景中看到的、听到的,感知有关教与学的事实和信息,然后以专业的方式给予学生高品质的反馈,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纠正学习中的偏差。
[英]约翰·惠特默《高绩效教练》(林菲、徐中译)一书中说,“一旦得到高品质的反馈或输入,改变随之而来”,高品质的反馈基于学生自发性的觉察力,“我只能掌控我觉察到的一切,我觉察不到的一切在掌控着我”“唯有你自己可以通过觉察力来做最好的自己”。但是,有些教师习惯于告诉学生按照所教导的方式来学习、思考或实验,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专横的手段要求学生记下被告知的东西,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或者用指责的口吻对待学生,令学生感到沮丧,教师在无意中压制了学生自觉展开学习的责任感并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觉察力。
尽管教师的指导的确能使学生走上获得正确知识的快捷道,但是,如果指导过度特别是指导变成了命令,此时,课堂学习的“繁荣景象”着实是某种忙乱的应付假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不在于发布控制的指令,而在于提升学生“自发性的”关于自身学习现实的觉察力,关注每个学生习知、思维和心灵的独特性,使学生能够感知自己正在经历什么,鼓励学生增强自力更生、自我信念、自信和责任心。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谓的最佳实践来塑造自己。
二
要求教师拥有“教练”意识,意味着教师应当表现出极高的素质:同理心、正直和客观,以及在大多数情况下愿意采取一种“体验式”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去熏陶他的学生。
从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观来看,教师的工作在于二个方面:完成讲授知识的任务,发展学生学科能力和全面素质。前者的时间成本限制了后者,教师常常只能做到认真地完成前者,而忽略了对于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任务。为此,有必要视教学任务确定:只是讲授知识还是需要关注发展的任务。在某种情况下,如果时间是第一因素,例如只是感知性的常识,也许就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者明确告知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阅读材料;如果最重要的任务是成果的品质,例如,要制作一个作品,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以“教练的方式”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责任感以及对于学习成果完美度的追逐;如果要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显然,类似教练指导的教学风格,对于学习和记忆将带来最大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孩子站在正中央”“关爱一切学生”“以生为本”这些口号变得很常见,最急切要做的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态度上有更多的同理心,以正直和客观的方式,借鉴教练型的管理风格,使课堂管理行为和组织结构能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命令让位于支持,抱怨让位诚实的评价,为任务而教让位于为兴趣而学,外部激励让位于自我激励,从而赋予上述口号以实际的内容。
教师要做的大量工作是为了能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改变,为此,一些教师总是反复发动学生重新聚焦志向、希望和未来,并且不断地向学生施加压力。“工作倦怠的首要原因是,在工作中很少被允许自我调节”,学习倦怠也一样,过度的压力对于激发学习热情不仅无益而且还会伤及自尊,如果教师能够想办法给学生提供选择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自我调节的权力,可以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提升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改变自身的能力,学习压力和倦怠也会相应地得到减弱。面对“未来已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教师更重要的事就是教会学生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付不可预测的未来。
三
目前师范教育在“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技能训练方面似乎很欠缺,新上岗教师从教态、板书、讲授知识的表达、知识层面的教学设计等方面,没有很明显的问题,但是,一旦涉及与学生交流的沟通技术,就会发现新教师有很多不足,例如,在耐心、公正、支持的态度上,没有基本的规范;从“好的倾听者”“感兴趣的姿态”“细心觉察”等方面,表现得很不专业……学校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给新教师补课。
有些教师喜欢以命令方式与孩子沟通,指责成了与孩子会话的习惯,命令和指责虽然能给施威的教师带来控制的快感和表观上的孩子们快捷、高效的改变,但是,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沮丧的情绪和自尊的伤害,迫于教师的权威,孩子们在教师在场时表示服从,但当教师不在场时,就会表现出言语反抗、消极怠工,甚至蓄意破坏。相反,谙熟沟通之道的教师,能以加强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选择和支配的权力,如此行事,就短期来说,能够让孩子接受教师的循循善诱;就长远来说,能够帮助孩子走向更高品质的生活。
举例来说,孩子们在排队,听见有教师在喊,“赶紧排队,谁排得不好下午罚谁擦黑板”;而另一个教师却对另一群孩子说,“今天的班级管理任务已基本分配完成,现在开始排队,哪位同学排得最快、进步最大,可以申请下午管理黑板的任务”,显然,后者是一位经验丰富、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熟练教师。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教师对某一个孩子说,“你到我办公桌上找一把剪刀来”,孩子去找一下回来说,“老师,你办公室里没有剪刀”;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跟几个孩子说,“我要用剪刀,谁愿意帮我”,即便到办公桌上找不到,出于自尊,孩子也会想办法去找到。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责任,对于沟通的有效性来说是很重要的,“真正负责任的感觉随选择而来”,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问题进行引导,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赋予责任、提供选择、给以信任,从而创设引发积极、专注的思考、注意和观察的学习情境。因此,掌握“教练方式”的语言互动,是教师提升沟通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在阅读《高绩效教练》一书的过程中,将那些“教练技能”投射到教师能力上,产生了很多启发,教师熟练掌握教练式的指导,可能是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根本策略。
(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