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常态教学中生长——海淀区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来校送课指导

发布日期:2018-03-14 信息来源:

3月13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张立老师走进北外附校,亲自执教一堂语文示范课,并做“从学业水平调研反思语文的常态课堂”主题讲座。清河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贾斌等学区领导,兄弟学校教师代表,我校小学副校长刘宏利、李琳及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张老师在六年级(6)班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张老师通过“一读,谈人”、“细读,品人”、“回读,知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人物,环环相扣,反复训练,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

课上,张老师重点抓住三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不断走进语言,揣摩语言,对比语言,分析语言;让学生从字面走到内容背后,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让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从模糊走向准确,从表层走向深刻。张老师还通过本堂课,引导我校师生探索评价人物的有效方法。本课中从“言”入手,联系句子前后(变化与不变),联系神态动作描写,联系重要人物,联系生活实际,最终实现人物评价的精准。更为可贵的是,在对人物作出精准评价的高度上,张老师还让学生的思维再走一公里,进行逆向思维拓展训练。她引导学生根据对王熙凤的人物评价,筛选出该文本以外最能恰切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实现思维归类,让学生的思维可见,可联,可测。

随后,张老师为我校语文教师做“从学业水平调研反思语文的常态课堂”的主题讲座。通过分析七年级监测数据,为我们解读了她设计这堂课的初衷和理念。她指出,从监测数据上看学生在形成解释、作出评价、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有明显劣势。而阅读是写作之母,小学阶段需要从一年级开始,打好阅读能力的根基,通过渐进式培养,推动阅读思维的发展。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位老师都很重要。关于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她指出虽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在语文课上积累训练而成的。我们要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不能在空中飘,不只在总结中写,不光在汇报中说,而是要在课上见,让学生真的在成长。语文课要“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学生思维的精准。

张立老师此次送课指导活动,不仅激发了语文教师深度教研的决心和干劲,更为我校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老师们深刻体会到若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做到“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必须要落实常态课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每一天都学有所获,让教师每一天都有所成长,让教育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

(小学语文教研组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