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回应北京教育改革最热点
发布日期:2015-01-28 信息来源:
热问一:“学区房”有啥政策?
解决学区房过程很长,家长应关注身边学校的变化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分析,现在的义务教育入学制度是要就近入学,就近入学必然有学区房的问题,但是如果学区房的问题综合了入学的因素和投资的因素,那就变的更为复杂了。
我觉得解决学区房的问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大家对一些学校的选择,还是很客观的,但是学校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相比,有些是不足的。
在这方面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范围,让更多的好学校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所以大家不必为孩子选一个学校到处奔波,这个已经在逐步落实,我们这几年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所以我想家长对我们这项工作应该抱有信心,同时要关注一下身边学校的变化。
新措施正在研究,力争上半年出台,要让规则更为合理
线联平主任介绍,学区房的划分,一般根据学校周边的适龄儿童的数量合理地进行划分,在一般的情况下,学位和生源的关系比较符合的话,这个学区就比较稳定。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学校周边人口的结构不一样了,孩子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要对这个学校的学位有影响。
这样就会定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说要居住在几年之内,或者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可以在这儿上学等。目前在一些区、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运作规则,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怎么使它更为合理。
因为全市的情况差异很大,很难定出一个总体的规定,各区域的人口布局、结构和学校的资源也不一样,我们已经在开始研究相关措施,力争在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也就是上半年,提出一些原则性意见。
热问二:“五证”有啥新要求?
非京籍学生入学的程序和规则更清晰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回应,非京籍适龄儿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将在去年“五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一些规划,使程序和规则更为清晰,家长们更好掌握。
具体的规定已经基本制定出来了,还有一个审定过程,我估计在2月中旬应该能够公布,家长可根据北京市的规定,来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地区和准备有关的手续。
将细化对“五证”的要求,区县差异会缩小
线联平主任介绍,今年随迁子女入学的基本条件还是“五证”——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以及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
这个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在“五证”的审核、验证方面,还有一些具体规定,各个区县会根据实际情况,还有一些细则出现。
市级层面会尽量缩小区县差异,但是要全市统一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随迁子女分布在各区县之间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学位和生源的关系也不一样。
政策会越来越细,比如说在学生家长的居住地的认定,还有所从事职业的时间认定,以及缴纳社会保险的时间认定等这些方面会有更具体的规定,要使政策更为公开、透明,公平,让家长便于掌握、提前做好准备。
热问三: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会不会造成“削峰填谷”?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举例说,西城区有一所学校实验二小,这个学校现在有五个校区,长安校区,德胜校区,王府校区,官园校区,还有新文化街校区。我去做过考察和调研,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融合,他们在名校扩展资源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也积累了经验——“三个融合”,第一个是“融合了感情”,原来几个学校单独办学,相互之间联系不多,所以总是想你是一个学校,我是一个学校,现在成为了一个整体教育集团,大家成为一个新校的成员。是个大家庭的概念。第二个是“融合了智慧”,我们不能说名校和非名校有天壤之别,只不过是他在管理理念,管理的一些制度,还有工作习惯、学生结构也有差别,那么通过这一次调整和改革,这种差别在逐渐缩小,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风格特点融合在一起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第三就是“融合了文化”,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都有它的所长,这次能够把各校的文化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对于育人是非常有好处的。
线主任表示,大家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合理推进名校扩展的速度,特别是注重内涵发展和内部结构改造,是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
(转自北京广播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