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变革的力量——林卫民教育思想专题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4-10-30 信息来源:

10月21日至10月24日,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以“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为主题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校校长林卫民与深圳中学王占宝校长、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田琳校长、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屹校长、西安高新一中王淑芳校长、长沙长郡中学卢鸿鸣校长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林卫民校长作了题为“变革的力量——从精神引领到行动创新”的专题报告,从“学校变革必须要直达教育的核心目标,这需要勇气和机智”、“学校变革需要成熟的愿景,而不是盲目的计划”、“问题令人头痛,但它是我们的朋友”、“不用控制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变革的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治校策略和教育思想,引发了与会校长的广泛思考,反响热烈,并赢得好评。

林校长说,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致力于学校变革,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变革,学校积聚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但是,变革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差,只有基于教育本质、追求教育理想的学校改进行动,才有可能取得变革的成功。“学校教育要回归对生命的关怀,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让师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主、能动的发展。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以能否达成师生生命的成长为标准,这样,师生才能在校园里自由、快乐、幸福地展现出生命的灵动与鲜活,学校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并显示出学校教育中蕴含的无限力量”。

林校长说,“那些能够改变弱校并推动学校迈向成功的校长,展示出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把关注点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责任上,而不是外部的管理文件或者政治上的成功”,林校长以自己在杭外和北外附校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作为校长是如何坚守“培养人、发展人”这一核心责任的,并将学校组织的工作重点聚焦于相应的优先区域。

林校长引用迈克尔•富兰的观点指出:学校变革有两条出路,教师个体拥有“道德的目标”,学校集体成为“学习型组织”。林校长以北外附校“双复型”外语特色学校及当年杭外“培养外语特长、文理兼优、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开辟多元化升学渠道”等发展愿景的研制过程为例,强调学校校长应当研究如何通过教师个人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相匹配,来赢得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林校长以北外附校课程变革的整体设计为例,提出“课程及其课程实施是学校发展愿景的内核”这一观点,并介绍了自己在北外附校课程变革的经验:在发展愿景的顶层设计中融入课程的内核、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纠正学校教育中那些“反教育”的现象。

林校长讲述了他一贯的观点:“学校是因问题而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障碍靠自身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专业学校的帮助。学生没有问题,要学校干什么。同样,校长是为了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来的,学校没有问题,要我们校长干什么” 。林校长还说,“成功的学校并不比其他学校问题少,只是成功的学校将问题处理得好而已”。林校长强调,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多会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显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学校的最大问题,如何让学科内容内含的“伟大事物的魅力”显现出来,使学科教学更显“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变革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核心话题。林校长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提出了如何打造“深刻”的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观点:聚焦“认知对象”、打造“教学共同体”、参与对话和认知实践、留出“思考空间”、带学生到“有知识的地方”。

林校长说,学校变革的密码在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是“不用控制而达到控制的目的”的唯一途径。“虽然管理中的强制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强制只能对部分事务有效”、“竞争并不是引发激情的普惠良药,尽管平静的日子确实会使某些教师懈怠”、“学校变革的许多事情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强制手段来达成目标的”、“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来说,宽容地对待学生包括宽容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必要的教育策略”,这些话题及展示的实例,引起在场校长的极大兴趣。

最后,林校长动情地说“当我每天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进入校园,多么希望学校教育不要导致孩子的失败,非常遗憾的是某些失败已经在孩子身上发生了,我努力做的是告诉我的同行‘要教学生生存’,管理学校的很多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存并健康成长”。学校变革是一本实际中加以观察把握之书,这本书很厚,很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阅读。

我校教师代表赵龙老师作了题为“借我一对飞翔的翅膀”的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和其他同事正在做的工作和思考,从教师成长、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自我认知四个方面,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外附校正在发生的真实的变化,为林校长的发言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西北师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信生作了题为“变与不变”的精彩点评。刘教授指出,学校的进步依赖于学校的变革,林卫民校长的一系变革的策略,是有着来自自身教育和管理哲学,并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成功的策略,有着一定的普适意义。无论学校怎样变革,教育的核心是不变的,即基于人的发展、基于人的生命成长,这是孔子时代至今,历经千年也没有变化的。学校治理的艺术在于如何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如果搞颠倒了,变革就成了“力不从心”的折磨,带来的不只是失败还有更多的折腾。林校长的发言,有效诠释了在管理学校过程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副教授作了题为“解析学校教育变革之‘道’——林卫民校长教育思想的感悟”的独到点评。刘主任提出,“变革”来自于领导者的引领而不是管理者的管理,领导者确定组织发展方向,整合相关资源,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带来变革(改进)。真正的‘道’不是浪漫的思想,而是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统一的精彩。

接着,刘主任从四个方面对林卫民校长的变革之“道”进行解析:“变”是在“不变”中孕育的;“变”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变”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蓝图;“变”是讲究策略的。

刘主任认为,“变”来自于校长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正如林卫民校长所说,“学校教育只有回归对生命的关怀,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才能让师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主、能动的发展”。“变”不需要成熟的经验,需要的是一种选择,更需要一种积累与坚持;校长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支撑这份责任与担当的是校长的教育理想。刘主任说,林卫民校长的发言,形象表述出校长要“爬到树上”、以更远大的眼光把握未来的道理;赵龙老师的发言,有力论证了一个校长不仅要“爬到树上”,同时也要能够“回归土壤”——思想与现实的吻合是一个校长成功的前提,也是校长领导下的一所学校的福祉所在。

刘主任最后总结说,林卫民校长教育思想的专题报告,是一次教育家与教育家的对话,是校长与校长的倾心交流,体现出教育家型校长内心的丰富和生命的旺盛,为教育改革及学校管理提供了更多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理论依据及实际经验。

会场接待处

林卫民校长发言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刘信生教授点评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副教授点评

林卫民校长与点评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