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首页 > 备份栏目 > 教学科研 > 正文

·听课反思:温故而知新——记听 “百旺杯”初赛第一轮赛课思考

发布日期:2012-03-10 信息来源:

小学部积极落实北外附校教学办将“基于案例的学习”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2月28日下午,北外附校小学部数学组悄然拉开了“教学竞赛”的序幕。本次活动的教研主题是“单元复习课”,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能力,教研组安排7位评委分别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学生活动、学生思维提升、教师和学生语言五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为后期的教研提供了丰富的交流话题和研究问题的原始资料。我对第一轮的赛课情况进行了整理,希望能给数学老师带来新的启发。

思考一:复习课的功能。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教学知识,尤其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

思考二:何谓温故而知新。

所谓温故就是复习旧知识,强化旧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所谓知新就是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复习课“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温故而知新”是复习课的最高境界。

思考三: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才是教学的关键。在邹学红老师执教的《有余数除法复习课》和张艳萍老师执教的《小数的认识复习课》中。

(一)在具体情境中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1)有3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2)有36个桃子,每8个分给一只小猴子,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子?还剩几个?

教师问题“为什么单位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两道题目的异同点,以此理解除法的意义。

生答:(1)是平均分(2)包含除

教师结合情景小结“平均分”和“包含除”的概念。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维在辨析中深入,在交流中升华。

“( )÷9=( )……7”,教师抛出的问题:你认为先填什么?说说理由。生1:先填被除数;生2:随便找一个数,比如9……;生3:如果先填被除数,余数不一定是7……,最后,学生在互辩中达成共识——先填商要简便。

“0.2与0.200一样吗?”和“小明的身高14分米,小玲的身高是1.35米,小华身高是139厘米,谁的个子最高?”。创设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真正达到“沟通联系连成片”的效果。

思考四:抓住单元知识本质,结合学生实际问题,制定科学的复习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而本次赛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制定的目标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有余数除法复习课》原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复习,使学生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有余数除法复习课》目标可否更改为:

1. 在具体情境中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加深理解余数的意义,并能解决相关的有余数除法问题。

3.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释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以上只不过是我个人针对第一轮赛课的一些粗略想法,并不是要限制老师们的个性,而是希望后两轮的赛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执行更加科学化,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理性的思考,最终真正在“温故而知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期待着更精彩的赛事!

(供稿: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