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在思品学科中践行“减负增效” 促学生快乐学习
发布日期:2012-03-10 信息来源:
“减负增效”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项长久又艰巨的任务,教学中践行“减负增效”,既能够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还可以甄别专业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找到切入点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将‘减负增效’落地生根?”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的强烈诉求。
在思品与社会学科教学中,通过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意识、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途径有效地处理减负与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系,既有助于实现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可达到“减负增效”的教育效果。
一、习惯养成 快乐学习的支点
19世纪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在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资本,不良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形成及高效学习的建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反复强调,及时纠正,力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我特制定了几点策略:
第一,注重学生课前精神面貌。我始终坚信态度决定一切,饱满的精神态度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在上课前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有着响亮一致的问候语与抖擞的站姿,而对于一些好动与调皮的学生,我会格外关注,用一个眼神或者手势提醒他,同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以此提醒与告诫他。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小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精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且自我控制力不强,当受到表扬时即刻兴高采烈,而挨了批评后便会马上情绪低落。又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往往对别人的发言很是不懈,或者是随意插入。当类似的情景发生时,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听课效果,而且会影响课堂整体的教学气氛。面对这一点,首先,我会努力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倾听,并且多设置学生互动与合作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及时发现精力集中、善于倾听的同学,对其加以表扬,树立擅于倾听的学生榜样。
第三,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记录课堂教学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注意力,理解与巩固新知,但走进课堂,不难发现,勤于记笔记的学生很少,擅于记录笔记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积极有效指导,学生没有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且没有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所以,在上课中,我会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记录笔记,指明记录重点,且全面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录习惯便会养成。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永恒的追求目标,有意识地去提醒、帮助、督促每一位学生,坚持在每一节课、坚持到每一个细节。最终,一定会实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二、浓厚兴趣 快乐学习的保障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更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亦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的职业目标,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践,力求通过把握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有着很强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创设学生乐于接受且熟悉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如在讲授《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实际交通问题为切入点,和学生们一同寻找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共同感受交通问题带来的苦恼,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地产生一种强烈改善交通问题的诉求。
第二,课堂教学关注社会热点。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②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我每天都会关注热点新闻,收集新闻资料,我认为这是备课的基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适当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闻资料来替代课本中的相应内容或者有目的的补充资料,以达到贴近学生生活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战争下的苦难》时,我补充了关于“利比亚战争下公民生活状况”的视频,视频中的战火硝烟、公民露宿街头、居民生活必备品供应不足等内容将原本离孩子很远的战争苦难瞬间地带到了学生面前。而在《当灾难来临时》一课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航拍日本地震与海啸的视频,将学生引入到灾难的情景中,学生顿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进而产生了一种学习灾难救助常识的强烈需求,达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效果。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启迪、协调作用,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人眼中(包括一些孩子),思品与社会教师是说教者,思品与社会课是道德教育课,加之,品德与社会是塑造灵魂的课程,着重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注重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所以,我认为思品教师更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语言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就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喜欢学习,教师也会因此富有激情;若平铺直叙,语调平常,则令学生注意分散,失去兴趣;若狂风暴雨、严厉冷目,学生便会抵触学习,漫不经心。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不断学习,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三、有效评价 快乐学习的途径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价值在于可促进学生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思品学科有着灵活性与相对性的特点,且注重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培养,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与学科特点及学科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减负增效”工作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前行。在“减负增效”的背后,其最终受益者将会是可爱的学生,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减负增效”与日常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永富激情、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真正将“减负增效”工作从口号性行为变成“增效减负”的主动性行为,进而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转化,成就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学建议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程性质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稿:周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