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骨干教师示范课报道】初中语文教研组叶方老师示范课

发布日期:2013-10-24 信息来源:

总有一些文学经典,让教师热爱的同时又怀有敬畏之心;总有一些文学作品,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因为这样的作品,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可能是一辈子的唯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是这样的经典作品。10月22日下午,我校海淀区骨干叶方老师在录课室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背影》文学欣赏课,也在学生心里深深地印下《背影》,在每一个回首之时,想起《背影》,便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背影》这篇课文自从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便被无数语文老师用各种方法阐释过,叶老师顶着经典和前辈的压力,独辟蹊径,从接受美学意义上来阐释文本。课堂伊始,叶老师出示了余光中先生对《背影》中四次流泪真实性的质疑,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几次流泪,到底是情动于中还是矫揉造作”这一问题。在学生讨论出流泪乃是朱自清真实情感的流露之后,叶老师又出示了第二重质疑,这一次质疑,来自和学生同龄的中学生——朱自清的父亲横跨铁道,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此时的学生在父子之间情感的浸润中,自然批驳了此等“不善”之论,认为父亲的行为乃是出于爱子之心。最后,叶老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的第三重质疑——文章不美,突出表现是父子之间的关系特别别扭,在文本细读与叶老师的引导中,学生感受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矛盾和错位之美,而这种感情的冲突,其实也正是文章的真实之美。在三重质疑与对话中,学生对《背影》的“真、善、美”有了深刻的体会。

叶方老师的《背影》一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与文本质疑者的对话,同时,也激发了与会老师与课堂对话、与经典对话的冲动和激情。精品课结束后,听课的领导和语文组老师纷纷表示了对此堂课的赞赏。王彩花老师和耿天怡老师均认为这堂课的构思十分巧妙,根植于课文又能跳出课文,站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审美意义上品读经典;安老师认为这堂课在新鲜的切入点和老师的层层追问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经典的美学意义、有缺憾的父子情感,但在“流泪的原因”上可以再深入一些;姜老师认为叶老师的课堂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活动十分活跃,可以说挖掘了《背影》的深层内涵。语文组教研组长王向华老师在此基础上做了深化点评,她认为文学鉴赏课中除了内涵挖掘、美学意义的审视外,在孩子们尚没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对作品的理解尚不到位的前提下,还应该辅以文学作品鉴赏方法的点拨和渗透,使孩子们的课堂思维有迹可寻。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更多写作背景资料的介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朱自清对父亲感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清晰地还原出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

盛校长从语文专家的角度对本堂课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叶老师的课堂设计将目标定为“真、善、美”美学意义的探索,十分新颖、深刻,特别是对文章“美不美”的探究上,最为精彩,但精彩之处也存在一些遗憾,如课堂的诵读不是很充分,缺乏明确的指示性内容,如果能在深度品读《背影》真实、真情基础上谈美,课堂会更饱满,更有灵魂。高校长从“父与子”的真实体验出发,对本堂课提了一些建议,他认为最后“美”的探究,因为美要回归到真,最真的其实也是最美的。张校长对本堂课的点评和期待更为实在,她认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但同时也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启发、搭建台阶,使学生在每堂课有更为明确的收获,在学生的表达规范上,教师也需要做点拨提炼,以达到从方法训练到能力迁移的变化。

课堂是有遗憾的艺术,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常教常新,而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欣赏经典的阅读方法,显然需要老师更多的努力。

(初中语文教研组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