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帮助学生克服“小毛病”

发布日期:2017-05-22 信息来源:

“中国好老师”项目——海淀区“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征文三等奖

吴小宁是一位我们班的学生,他是个行为上比较幼稚、情感比较丰富的小男生,性格比较外向,平时在班里比较活跃,上课也爱思考问题,喜欢化学,在家里喜欢做实验,也爱好摄影,平时总是拿着照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但他也有一些“小毛病”:经常性地踩着铃声进教室,上课时总是爱犯困,作业时经常性地不写完等等。在班里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这些小的毛病总是影响着他整体的形象,如何帮助他改掉这些“小毛病”,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呢?

高一刚入学不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比较外向,在人面有些小孩子气,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加上晚上睡眠质量不好,白天总是犯困。对于老师的批评指正,他总是自有一套,虽然人比较聪明,但一些“小毛病”不能及时改正,使得在评“三好学生”时,他有一科就差两分。并且对于一些触犯学校校规的事,他也没有认识到,以致于有一次把管制刀具带到学校,还在学校大门口的地上磨,诸多的小问题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后来通过与家长联系,我也了解到他的这些“小毛病”也跟家庭有关。吴小宁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正确地引导,比如他父亲也喜欢刀具,还在网上买各种刀,并且教孩子如何磨刀使其更快;让孩子在家里做化学实验,但对于安全问题指导落实不够。在学习上过分相信孩子,孩子自己说作业写完了就让他去玩。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时,便使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太强,而不去注意校规校纪,将来许多大问题便会出来了。

同时,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有这类“小毛病”的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再去纠正,恐怕难以收到效果。

“小毛病”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有损害,等酿成大问题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那如何纠正学生的“小毛病”,让他们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及时提醒,落实改正。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了纠正吴小宁的“小毛病”,每当他出现小问题的迹象时,我便及时提醒他并让他改正。他喜欢拍照,但家长不让他使用手机,便给他买了个相机,可他经常在课堂上摆弄相机,我便让他课下多拍些同学们的生活照。在运动会时,我让他给班级同学拍照,并把拍得好的照片冲洗出来,张贴在班级里,及时表扬他。他上课时容易开小差,在上课时我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吴小宁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思路很好。”渐渐的,吴小宁开始愿意接受我的批评和指正了。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吴小宁在小学升初中时,就想考到某一所区重点中学,可惜当时没考上,后来初中升高中时,仍想考到那所学校,但仍没考上,因此升入高中后,他总是有一种失落感。后来我找到他,跟他说:任何一所学校,都能够学到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的知识,所以不要认为没有上重点中学,就感到失落,在这里,老师们都认真负责,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一定会取得你想像不到的成就。老师们也利用他自己的兴趣,时常鼓励他,他学习也越来越有劲头了,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都能进入年级前十名。

3.家校沟通,促进改正。

吴小宁的一些“小毛病”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互相沟通。就在上周,吴小宁的爸爸发微信告诉我,吴小宁带了一个智能手机到学校,我就到班上去查看一下,正好看到他拿着书包好像让同学在看什么,我走过去,要他拿出来,原来是个ipad,我告诉了他的爸爸,结果他爸爸说,是个iphone5s,我后来又到班里去问他,他吞吞吐吐,最后还是拿出来了。如果家长不告诉我,他本人可能会在课上使用,从而耽误学习。这样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使得他犯错的机会变小了。有时我也会向家长详细分析吴小宁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孩子“小毛病”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发现孩子问题时及时纠正,改正后进行表扬。吴小宁从父母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不仅改正的毛病,还增强了自信。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吴小宁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愿意为班级做更多的事情了。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更认真了,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

学生,尤其是高一刚入学的学生都会有一些“小毛病”,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加以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问题更大,甚至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因此对于任何小问题、“小毛病”,我们都要及时加以指引、纠正,不能等到问题产生了再去找原因。

面对吴小宁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吴小宁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把自己的“小毛病”慢慢减少。

(高中校区虞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