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赴斯洛文尼亚姊妹校交流体会
发布日期:2014-12-24 信息来源:
12月12日至12月18日,我校常务副校长王彤携高中英语国际项目负责老师杨健雅,高一年级张泠然、陈鹏昊、豆丝云、张昊鹏等四名学生赴斯洛文尼亚姊妹校马里博尔第二中学交流学习。
此次游学活动的主题为“睁大眼睛看世界”,旨在让学生在一周的校际交流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中外学习环境与内容的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尊重对待这些不同。学生在寄宿家庭和课堂中体验异域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夯实语言与文化基础。
一、游学准备与定位
从前期学生选拔、面试,到集体去使馆办理签证。高中师生五人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出国前的每一个细节。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王校长召开赴斯工作筹备会8次,学生出国培训会3次,临行前工作详细部署会1次。行前四名学生与姊妹校接待伙伴建立邮件往来关系,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游学活动得到了校长林卫民、德育处、教务处、学校办公室和年级组的大力支持。经过充分准备,踏上了赴斯游学的旅程。
二、到达姊妹校马里博尔第二中学
到达斯洛文尼亚首都机场后,马里博尔的汉语教师Mojca女士已在出站口耐心等待各位师生,我校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斯洛文尼亚最负盛名的高中马里博尔第二中学(斯洛文尼亚现任总统毕业于这所学校)。沿路中,斯洛文尼亚这个神奇的国度慢慢向大家揭开了它美丽而神秘的面纱。65%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使得人们感觉随时都处于一个天然氧吧。其实,这个面积2万公里、人口200多万的国家带给我们的惊喜才刚刚开始。
到达马里博尔第二中学后,风度翩翩的Lorencic校长与接待家庭热情拥抱了我校师生。斯国学校的学生待人大方,面带笑容而不失成熟稳重。他们分工协作,将四名中国学生的行程安排好,接到各自的家中体验、适应新的文化。双方校长就各自的学校、两国的生活方式、斯国概况等进行了交流,之后,Lorencic校长带领我校师生参观学校和马里博尔市中心,耐心讲解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演变。
三、学术交流与听课反思
第二天,在精心布置的国家汉办孔子课堂教室里,双方师生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马里博尔中学学习汉语的学生用中文介绍了学校情况,之后精彩演绎了一首中文歌曲“朋友”,气氛友好而热烈。接下来,Lorencic校长结合图文并茂地为我校师生介绍了斯洛文尼亚中小学教育体制、该学校的组织架构、教育项目与师生活动等基本情况。在斯洛文尼亚,小学为九年制,中学为四年制。马里博尔第二中学是四年制公立高中。他们的教育项目分为三个类别:普通教育项目(五门课。必修课为斯洛文尼亚语、数学与外语课程,二门选修课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中选择。学生需要参加类似中国高考的Matura考试);体育特长生项目(学校与体委合作,每周开设至少6-10节专业体育课。培养了众多国内知名运动员);IB国际课程项目(遴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同我校一样,马里博尔中学也是一所注重外语特色的学校。该学校学生第一外语为英语或德语;第二外语为英、德、法、西语。他们与西班牙、德国、法国和奥利地建立了语言学交换生项目;与以色列、塞尔维亚、中国、瑞典与印度建立起主题交换生项目。每年,这个学校会有四天“春假”的时间专门同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学生开展工作室和社会交流活动。
听完学术讲座,我们深深感受到了Lorencic校长开阔的视野,以及将各国文化完美融合,开展各种活动的魄力。斯国学生待人接物的成熟与稳重表明他们已经融入了国际化交流圈中,他们的思想更为开阔,对世界事物的接纳度更高。马里博尔中学定期的慈善与义务活动(斯国公立高中不收学费,学校的运作除了政府支持、往届校友赞助外,就需要这些活动来筹款)帮助学生更有意识地去维护这所学校,更有责任心地对待这所学校。这些责任意识帮助斯国学生更能兼顾大局,舍弃“小我”。从“小我”的圈子里走出来,更理性与成熟的对待他国文化,将不同文化的内涵运用于自己的学校与国家中。而这种民族意识、学校意识、自我意识都是中国学生所欠缺并亟待学习的。
四、IB国际课程项目与精英教育
在马里博尔第二中学听到和参与的众多课堂中,给我校师生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IB国际课程项目与精英教育。英语系主任Peter老师所上的IB英语课程、Zdenka女士所上的IB化学实验课、Irena教授所上的IB心理学课程等,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国外知名大学的课堂。教师深厚的科研理论、专业的化学实验室与科学装备、学生娴熟的英语表达都深深吸引了我们。在IB英语课堂中,Peter老师还邀请我们分享中国经验,我们的参与得到了斯国学生的热烈响应。IB英语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为我们呈现了一份自然、充实、高效的语言与话题辩论会。
下午,我校中英国际项目负责人杨健雅老师与英语系主任Peter就IB国际课程进行了讨论。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二年的课程。IB课程分为标准难度课程(SL / Standard Level)和更具挑战性的高难度课程(HL / Higher Level)。IB要求学生至少选六门课+Theory of Knowledge,这六门课中至少有三门是HL。除了对学生的课业要求外,选择IB Diploma的学生还要在两年内完成150个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CAS Hours)。A Level阶段一般要求每个学生选三门课,优秀的学生可以选四门课或更多,最少的也可以只选二门课。IB有自己的评分系统,45为最高分,拿到36至38左右即有资格申请剑桥(一般需要40——41),申请常春藤大学的学生一般分数在40分或以上,牛津要求42分以上的成绩。目前,马里博尔高中的IB课程学生大多数都被英国牛津、剑桥、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同Peter与IB精英学生的交流让大家也产生一种危机感:世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共同竞争,到底中国的学生除了高语言成绩之外,他们还有哪些综合能力与素质能够与世界同龄学生一分高下?在马里博尔第二中学,基本上每一个IB精英学生都有能力上常青藤大学,但是他们往往会选择英国或者意大利并不那么知名的学校,原因是他们不希望家庭承担更多的学费(他们GDP远超于中国,人均收入也比中国家庭高),他们觉得并不是知名学校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作为精英,会成就他们所选择的学校。这些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加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大环境,去适应、去改变、去承担应有的责任,为自己、为家庭、为这个需要他们的国家肩负他们的使命。教育最终就是代代相传,延续改进上一代的思想文化,去影响下一代人创造更伟大的历史与文明。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需要静心思考与改变了。
五、国际礼仪与国际化视野
一周的学习与生活安排的很紧凑。王校长一路的指点更是让大家受益颇丰。出国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在学习:转机候机楼里,虽然人很多,其中小孩子也很多,但是安静不嘈杂。商务人士腰杆挺直,自信优雅;餐桌礼仪中,不要低头看手机,不要交头接耳,胳膊肘不要搭在桌上。主客方座位需有礼数。带团出去时,分工合作,一人带队,一人负责数行李,一人负责看标识,一人负责照相等。集体观赏风景时应随大家一起观赏后再合影留念,不要私自结对游玩等。国际礼仪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而这些细节都会被国外合作方观察到。中国孩子目前在国际交往中“谢谢”还说的太少,不论是对司机、保安还是学校的一个普通服务人员。也许在寒风凛冽的清晨,亲自在旅馆外提前等待迎接一同出行的司机并不是一件难事,而这样的意识,却是学生们在每一次出国游学活动中应当不断总结,逐渐养成的好习惯。外交礼仪中,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在回答对方关心询问时,也应问“What is your expectation of our school?”(你对我们学校有哪些期望) “How do you need me to help you?”(你还需要我怎么帮助你)等问题,这会让对方也感受出平等、真诚、礼貌的外交态度,让彼此感受出在对等的外交基础上,我们的谈话也是具有人情味,为对方着想的。只有在细节上做到位了,我们的游学才能达到学习与改进的双重目的;也只有在思想上反思了,我们的外交活动才会有质的突破,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常务副校长王彤为学生耐心讲解国际机场出海关、过安检的注意事项
Mojca女士用专车迎接我校师生
Lorencic校长向我们讲解斯国历史与变迁
Lorencic校长向我们介绍斯洛文尼亚教育
我校师生与斯国学生交流
Lorencic校长亲自带领我校师生参观校园
国际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
王校长与老师交流
交换礼品
学生互相道别,难舍难分
合影
合影
合影
(高中 杨健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