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组走进一年级元智科学课堂
发布日期:2014-10-27 信息来源:
10月24日上午,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君老师带领各年级语文老师走进小学一年级(4)班,共同聆听了台湾元智大学黄亦筠老师的《认识振动》这一节精彩的科学课。课上黄老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的图画、秩序井然的小组实验把抽象的物理范畴上的振动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不仅传授了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孩子们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热情。听课的各位老师也被元智科学“科学好好玩,好好玩科学”这一教育理念感染着。
黄老师首先利用图画偏心轴马达让学生们了解振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眼球;随后提问什么是振动,学生们充满童趣的回答点燃了整个课堂,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他们所理解的振动。黄老师继续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和一个人,让学生们动脑思考如果你的手要向人或者其他物体传递力量时是由什么来传递呢?传递力量的载体又叫什么呢?学生们开动脑筋,从自己的课外阅读中、生活中搜素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热忱。接下来黄老师告诉学生们传递力量的载体叫作介质,介质分为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并分别利用肢体感受、小组实验调动学生们所有器官来反复理解介质。黄老师要求所有学生都伏在课桌上并轻敲课桌感受课桌这一固体介质带来的振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固体介质,黄老师又请学生用两个手指触摸自己的脖子,体会声带作为固体介质所带来的振动。学生们在亲身体验固体介质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黄老师又以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大家能听见老师的讲话呢,既没有让大家敲桌子也没有摸大家的脖子,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呢?学生们再一次感受到生活中原来隐藏着这么多科学知识。最后黄老师出示实物音叉,演示音叉经过其他物体的敲打所带来的威力。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体验液体介质的实验中来,黄老师把学生们分成六组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黄老师明确提出了实验要求和安全事项,并指出把被敲打过的音叉放入水中时水中要有波纹和水花,这样实验才是成功的,这样,每一小组的实验都能够有序地进行。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实验中充分理解了液体介质,同时透过这一有趣的科学实验和小组活动培养了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的能力。
这节课给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也带来很多教学上的启发。黄老师整节课都围绕振动、介质展开,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介质,教学目标明确。黄老师在课前、课中对学生要求明确,运用有趣的口诀控制课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后的小组实验充分地关注群体参与,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实验亲身感受科学奥秘,并在开展小组活动之前安排小组内部分工,每位小组成员各执其职,小组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参与听课的语文老师们都表示收获颇多,要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进而思考如何把元智科学上的闪光点融入到语文课的教学中。
黄老师在讲解音叉
学生们在感受桌子的振动
学生们在进行小组实验
(小学一年级 冯帆)
编辑:薛明珠/文 刘冠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