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河流的咆哮,铸就世界的胸怀 ——中学艺术组开展跨文化研究音乐课
发布日期:2025-10-22 信息来源:






2025年10月17日,北外附校艺术组教研组长张燕萍老师以“劳动的回响-从黄河到伏尔加河”为主题,带领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音乐探索——大合唱《黄河船夫曲》与《伏尔加河船夫曲》的跨文化对比欣赏。本节课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熏陶,更是我校在“培养中国心,铸就世界人”教育理念下,推动跨学科主题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
1.跨文化视野:在音乐对比中感知世界脉搏
课堂伊始,张燕萍老师通过一首音乐课堂动员号子,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先挑战准确听记老师演唱的三条劳动号子的节奏音高,然后通过划船游戏,引导学生感受速度、力度、节拍的变化,然后学生欣赏全曲感受的黄河船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再通过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从而深刻感受到《黄河船夫曲》以黄河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以高亢的呐喊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现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致,坚韧抗敌的英雄气概。接着引导学生聆听、对比与思考《伏尔加河船夫曲》,体验拉纤的劳动号子动机,巧妙地将两首诞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船夫曲”并置,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那低沉缓慢的旋律、由远及近再远去的力度变化,仿佛描绘了沙俄时代纤夫们背负苦难、在广袤土地上艰难前行的沉重身影;而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旋律的艺术,更是民族性格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响。这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种子。
2.跨学科融合:在深度探究中构建立体认知
本节课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不仅仅是一节音乐课,更是一堂融合了历史、地理与美术的综合性人文素养课。
与历史的对话: 在赏析《黄河船夫曲》时,课程自然融入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回顾,让学生理解音乐作为“声音的史书”,如何承载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不屈意志。
与地理的联结: 通过观察两条伟大河流的地理风貌,学生们理解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劳动场景和艺术表达形式。
与美术的互文: 当欣赏《伏尔加河船夫曲》时,引入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视觉的震撼与听觉的冲击相互印证,使学生对作品中的苦难与坚韧有了更为立体、饱满的认知。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培养了学生多维度的综合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问题。
3.核心素养落地:在体验中培育“中国心·世界人”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划船游戏体验变化节拍、速度、力度,感受音乐情绪;通过模仿纤夫步伐、体验力度变化、模唱典型号子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他们在身体力行的感受中,领悟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激发了内心的同理心与敬佩之情。
课程的最后,老师画龙点睛地总结:“无论是伏尔加河上的低沉吟唱,还是黄河上的冲天怒吼,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艰难困苦和生死存亡时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这种力量跨越时空与国界,揭示了中西文明在面对压迫时的精神共振与表达差异,共同奏响人类社会追求自由与尊严、和平与发展的赞歌!” 这正是我校“中国心·世界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引导学生深植民族根脉,传承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能理解伏尔加河的叹息,尊重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成长为有胸怀、有担当的“世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