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讲堂”带你穿越认知边界,读懂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阿拉伯世界
发布日期:2025-10-17 信息来源:
10月1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融通大讲堂”迎来了一场关于阿拉伯文明的深度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阿拉伯研究专家刘欣路教授以《探秘阿拉伯》为题,引领在场师生穿越刻板印象的迷雾,走进一个真实、多元而充满张力的阿拉伯世界。
打破刻板印象:从“三洲五海”到文明基因
讲座伊始,刘教授从“什么是阿拉伯国家”这一基础命题切入,精准辨析了三个常被混淆的概念: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并加入阿盟的“阿拉伯国家”;包含伊朗、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的“中东国家”;以及泛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或穆斯林占多数的“伊斯兰国家”。
通过对22个阿拉伯国家的地理梳理,刘教授生动阐释了这片“三洲五海之地”的战略意义:12个亚洲国家与10个非洲国家共同构成了连接东西方的文明桥梁,14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孕育着约4.2亿人口,其中海湾、沙姆、北非等不同区块各具特色。
在语言层面,刘教授指出,虽然阿拉伯语是22国的共同官方语言,但实际使用中存在着标准语与方言的复杂谱系。他特别强调,这门与汉语、俄语并称“世界三大难语”的语言,不仅发音复杂、语法繁复,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认同。
谈及宗教,刘教授系统解析了伊斯兰教的起源脉络。他详细阐述了包含念、礼、斋、课、朝的五项功课,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到伊斯兰既是一种信仰体系,更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
深度互动:探寻“同源为何不同路”的叩问
在互动环节,1+3项目的王奕勋同学提出:“既然阿拉伯国家共享同一种语言、同一种宗教,为什么彼此之间还会发生冲突?”
刘教授从多重维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虽然这些国家共享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但不同的殖民历史、建国路径与政体演变,塑造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利益认同。教派政治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野在部分地区与政治权力深度交织,形成了特殊的地缘格局。同时,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导致各国在利益诉求和政策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
文明互鉴:培养跨文化理解的思维范式
整场讲座,刘教授始终引导学生超越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建立立体、多元的认知框架。他从“百年翻译运动”的学术盛况,讲到“悬诗”传统的文学魅力,展现了阿拉伯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
这场讲座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思维范式的建构。“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摒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刘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这正是我们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不仅要了解‘他们是谁’,更要思考‘我们如何理解他们’。”
作为北外附校“融通大讲堂”系列活动中极具分量的一课,本次讲座在年轻学子心中播下了跨文化理解的种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超越表象、直面复杂性的思考能力,正是未来最珍贵的素养。
从这里出发,附校学子正在用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走向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世界舞台
主讲人介绍
刘欣路,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级青年人才,三次被评为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阿拉伯社会文化、中阿跨文化传播,出版专著、译著、编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