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大讲堂第八讲:智启课堂:DeepSeek 与教学共生的艺术
发布日期:2025-04-28 信息来源:
编者按:为助力学生建立多元发展坐标系,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化预备人才,北外附校秉承“不忘初心做真教育、面向未来做新教育、开放办学做大教育”的办学理念,组建家校社领航者联盟,创新打造大讲堂育人矩阵:明德大讲堂、融通大讲堂、融汇大讲堂。明德大讲堂以“明德弘道”为宗旨,聚焦传统文化浸润、红色基因传承、国情政策解读,重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融通大讲堂以“融通中外”为宗旨,聚焦中外文明对话和全球议题,重在启发学生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融汇大讲堂以“科教融汇”为宗旨,聚焦空天科技、地球生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重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启迪智慧之光。
2025年4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向安玲博士应邀走近北外附校融汇大讲堂,以《DeepSeek如何赋能教学工作?——从提示语技巧到多场景应用》为题,从技术原理到实践案例,系统介绍了DeepSeek的功能与教学应用场景,帮助全体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高效运用在教学中。活动由艺体科中心科学教育办公室主任于颖主持。
向博士首先介绍了DeepSeek的基本功能,包括其三种模式:基础模型(V3)、深度思考模型(R1)和联网搜索模式。向博士详细讲解了参数调节技巧,如System Prompt、Temperature、Top-P等,帮助教师根据任务需求优化生成结果。她特别强调,基础模型适合规范性任务,而深度思考模型更适用于开放性任务,并对比了两者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在提示语设计环节,向博士分享了RTGO和CO-STAR两种框架。RTGO框架注重角色定义、任务描述、目标设定和操作要求,而CO-STAR框架则更关注回应类型、上下文、目标、风格、语调和受众。她建议教师根据任务性质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结构,并针对开放性任务提出了简洁高效的提问技巧。
随后,向博士聚焦DeepSeek在教学中的多维应用场景。在课堂互动方面,AI可辅助设计小组活动、生成研讨话题、创建角色扮演场景,甚至将抽象概念游戏化,提升学生参与度。在跨学科教学中,DeepSeek能帮助教师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此外,AI还能优化教学管理,如生成教学日历、自动回复邮件、整理教学资源和分析学生表现数据。
向博士通过大量具体案例展示了DeepSeek在教学大纲设计、课件生成、作业评阅和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上传模板让AI辅助生成教学大纲,或通过分项评分标准实现作业的智能评阅。最后,她强调了人机协作的重要性,提醒教师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也要保持能动意识和伦理边界。
北外附校全体教师认真听取了讲座,在交流提问环节,我校教师提出了关于AI生成图片的版权问题,AI在作业评阅中的应用问题等,向博士都一一做了专业解答。初中地理教师杨梦佳表示:“本次培训会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展现了AI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广阔前景。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智能工具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专家简介
向安玲,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涉及智能媒体(AIGC)、媒介大数据、国际传播与网络舆论等领域。发表相关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科基金(AI相关)、教育部产学研(AI相关)等多个项目,主笔发布研究报告数十部,涉及AIGC、元宇宙、新媒体、网络舆论生态等多个主题。具备AI大数据公司工作经验,在职期间申请9项专利,有较为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