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大讲堂 | 法治护航,筑牢中学生网络“安全堤”
发布日期:2025-05-26 信息来源:
编者按
为助力学生建立多元发展坐标系,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化预备人才,北外附校秉承“不忘初心做真教育、面向未来做新教育、开放办学做大教育”的办学理念,组建家校社领航者联盟,创新打造大讲堂育人矩阵:明德大讲堂、融通大讲堂、融汇大讲堂。明德大讲堂以“明德弘道”为宗旨,聚焦传统文化浸润、红色基因传承、国情政策解读,重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融通大讲堂以“融通中外”为宗旨,聚焦中外文明对话和全球议题,重在启发学生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融汇大讲堂以“科教融汇”为宗旨,聚焦空天科技、地球生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重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启迪智慧之光。
2025年5月1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刘菁走进北外附校明德大讲堂,开展《“网”事知多少?——中学生网络世界安全成长课》法治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网络安全教育。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暗藏诸多风险。讲座伊始,她以生动的动画短片引入,并结合《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蓝皮书》的数据,揭示了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如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影响、接触不良信息危害身心健康、遭遇网络欺凌引发心理问题、个人隐私泄露等。
刘菁老师深入解读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体系,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全方位保障,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未成年人网络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从《民法典》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严格保护,到《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刑法》中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制裁,刘老师条分缕析,让同学们清晰了解到自己在网络世界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哪些又是绝对禁止的。
讲座中,刘菁老师展示了2024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引发同学们的热切讨论。她选取其中四个典型案例,以及当下“开盒挂人”、侵犯隐私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真实的案例如同警钟,让同学们意识到网络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如因网络辱骂他人受到法律制裁、参与网络诈骗陷入犯罪泥潭等。她还特别提醒同学们警惕“游戏代练”“粉丝见面会”“微信换零钱”等高频网络诈骗行为,并通过具体案例传授了识别和防范技巧。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自己对网络安全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高一年级王馨瑶同学说:“刘菁老师从“我们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两方面为我们适应网络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警示。作为网络原住民,我们不仅要提高警惕,避免信息泄露,提防电信诈骗,还要注意规范自己在网上的言行,绝不要因为一些自认为不起眼的小行为酿下让我们后悔一生的大错。”关淑凡同学也表示:“这次讲座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刘菁老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用许多案例和违法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不向外人提供个人信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遵纪守法,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培育更需法治护航。”中学德育主任陈静表示,未来将重点聚焦网络欺凌预防、个人信息保护、新型诈骗识别等中学生高频接触场景,通过常态化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行为边界,成长为具备法治思维与媒介素养的新时代网民。
专家简介
刘菁,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受聘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思政一体化建设指导专家”、“校外辅导员”。
多年来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专项,在高质量学术期刊(CSSCI)、《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前线》和人民网等报纸媒体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专著一部,参编教材及著作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