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探课 | 思政课堂新体验:用“剧本杀”对比读懂中国政党制度

发布日期:2025-05-06 信息来源:



“中国的民主党派为何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真的以校园安全为重,为何控枪法案难以通过?”在北外附校的高中思政课堂上,王静老师的一连串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一场以“中美政党制度对比”为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正让学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课堂伊始,王静老师以两张对比图片切入:一边是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的场景,另一边是美国“驴象之争”的经典画面。“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团体,而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何被称为‘新型’?它从何而来?”带着问题,学生们通过观看“三三制”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纪录片、“五一”口号历史影像,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双向奔赴”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并肩作战,到新中国成立时的共商国是,再到新时代的协商共治,“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伟大政治创造。”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在“制度优势对比”环节,课堂秒变“议事大厅”。美国组学生率先演绎《枪声背后——撕裂的美国》,民主党议员与共和党议员为控枪议题激烈交锋,步枪协会代表的“政治献金”揭秘,暴露了两党制下资本对政治的操控;中国组的《协商共治,守护未来》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党委主持人协调家长、校长、民主党派专家等多方诉求,“高校与中小学心理援助结对”“AI心理教师辅助” 等提案依次通过。学生当场有感而发:“美国两党争的是选票,我们的制度却在让老百姓的诉求真正被听见。”

王静老师顺势引入知识卡片,系统梳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对比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的优劣。当看到民国初年照搬西方议会制、多党制导致16年换59任总理的历史数据时,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制度不能照搬,适合国情最重要”。在“人民政协2024年工作回顾”视频里,政协委员深入社区调研、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镜头,更让“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从课本走进现实。

课堂尾声,学生们围绕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多党竞选之问”展开思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学生们引用万鄂湘的回答,结合油画《初春》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国是的历史场景,得出一致结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协商凝聚共识,既避免了一党专断,又杜绝了多党纷争,是真正保障人民利益的“中国方案”。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仍沉浸在讨论中:“以前觉得‘制度优势’很抽象,现在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终于明白它是从历史中走来、在实践中验证的‘中国智慧’。”

高中思政备课组长郭亭宏在课后点评中说:“这堂融合历史溯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数据实证的思政课,是我校‘具身参与—对比反思—价值内化’教学法的创新实践。沉浸式剧本杀不仅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更让教材知识与现实案例无缝对接。历史素材和现实案例打通了课内外壁垒,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体验中认同,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正是筑牢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

历史影像与现实案例在课堂上交织,角色扮演与理性思辨碰撞出火花,这堂没有生硬说教的思政课,正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中国之治”的奥秘在学生心中悄然解码。“我们通过剧本杀让制度优势‘可感化’,用历史案例破除‘西方民主优越论’迷思。”王静老师介绍,后续还将开展角色代入类实践任务,推动学生将制度认同转化为参与民主建设的行动力。


任课教师


王静,正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海淀区督学、海淀区政治学科兼职教研员。

王静老师深耕思政教育一线二十多年,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她精研教学,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以跨文化比较式学习、跨学段贯通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跨场域体验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她立足课堂主阵地,创设沉浸式剧本杀、数据实证分析等多元课堂形态,助力学生在具身参与中筑牢政治认同,让思政课堂成为点燃四个自信的火种,照亮学生笃行致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