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探师|李文霞:以爱为光,照亮裂痕处的星河

发布日期:2025-10-13 信息来源:学校发展中心

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如星火般闪耀,不仅照亮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更凝聚起整个集体的温度。在北外附校,李文霞老师与四(9)班36个孩子共同经历的一段真实故事,正是这样一束从“裂痕”中透进的星光,诠释了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意外来临,她选择点亮一盏灯

2020年一个初雪纷飞的周末,李文霞老师收到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学生彤彤在冰球训练中扑救时不慎被冰刀砍伤两根手指,正在医院接受手术。

那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抢着为班级做事的小女孩,此刻正躺在手术台上。术后,彤彤强忍疼痛对李老师说:“我不怕疼,但我怕不能再打球、不能再画板报了。”原来,这个10岁的小女孩怕的从不是伤口的疼,是怕再也不能为班级、为球队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老师深知,此刻她要做的远不止于安慰,更要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让她感受到:你守护的集体,此刻也会稳稳地接住你。

36双手,托起的不只是一个孩子

周一清晨,李老师在黑板上郑重写下“彤彤的爱心加油站”几个大字,一场温暖的班会在四(9)班悄然开启。

“我们能为彤彤做点什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的眼睛亮了。“李老师,等彤彤回家后,我们放学后轮流去陪她、去照顾她”班长甜甜说。“李老师,我想把我最喜欢的零食给彤彤”。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怎么爱护、帮助、陪伴彤彤。“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个四(9)班的班级群名在那一瞬间被赋予了生命,班集体这三个字具象化了。

他们共同写下一封“爱心联名信”。球队队友豆豆写下:“你守的门最让人安心,我们等你回来”;安静的小萌把作业纸折成一只戴护具的独角兽,旁边写着“受伤的翅膀也能飞”;调皮的贝贝写下:“我怕数学考试就像彤彤怕冰刀,但现在我想和她一起加油,克服困难”。

从病房到课堂,爱从未断线

周末,李老师和孩子们带着全班的心意前往探望。当彤彤看到那封写满鼓励的信、那张画着她穿球服的手绘像时,终于忍不住落泪——这个在手术中都没哭的女孩,被同伴的爱深深打动。

此后,李老师的微信成了彤彤的“暖心窗口”。每天,李老师都会给彤彤发去校园里的点滴,是清晨的朗朗书声、是课间操同学们的活力身影,每天清晨全班都会录制“彤彤,今天我们也一起加油!”的视频,放学会会录制“彤彤加油,离你回来又近了一天”,出院后,孩子们分组轮流去彤彤家陪伴,帮她补课、聊天、分享班级趣事。在这如春日暖阳般的陪伴下,彤彤眼里的怯意和紧张渐渐消散,自信和快乐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一场意外,唤醒整个班级的成长

彤彤的复健之路充满艰辛,但她总把“再试一次”挂在嘴边。李老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并组织了“风雨过后,又见彩虹”主题班会。

令人惊喜的是,彤彤的坚韧悄然影响着全班。这次班会后,贝贝的数学单元练习从C提高到B,他在语文周记里写:“原来只要努力和勇敢就会战胜心里的困难”;最内向的小萌,在班会上站起来说:“我想当儿科医生,好好照顾像彤彤那样受伤的孩子。”班级里涌现出更多主动承担劳动、传递温暖的身影。

7个月后,彤彤重返冰场,并荣获“最佳守门员”。在题为“蜕变”的班会上,她捧着奖杯,一字一句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爱,陪伴我、激励我,帮助我把伤痛变成了勋章。”那一刻,全班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雨,更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那次“蜕变”班会后,“互助”与“坚韧”仿佛成了四(9)班骨子里的基因,悄悄在每个日常里生长,五年级时,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从班级到学校:让每一道“裂痕”都透进光

如今,彤彤已经成长为一名亭亭玉立的中学生。手上那道3厘米的伤痕,见证了她最顽强的成长。李文霞老师走上了小学德育处主任的岗位,但彤彤和36个孩子的故事始终是她开展德育工作的“精神坐标”。“‘以生为本’要扎根在班级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里,让班级成为滋养生命的‘温暖容器。’”在这样的理念下,她推动建立“班级成长支持模型”,组织班主任记录“微光时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全体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北外附校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家校社共育实践基地校。

“教育不是修补3厘米的裂痕,而是让光从那里透进来。”李老师常说,“当每个班级都能成为学生敢表达、愿分享、能成长的港湾,当我们教会孩子传递温度,他们早已在彼此的照亮中,蜕变成照亮世界的星河。”

结语

这是一次意外,更是一堂关于爱、勇气与陪伴的生动课程。在李文霞老师的带领下,四(9)班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支持、被点亮。

【教师简介】

李文霞,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小学部德育处主任,海淀区英语学科带头人。

曾获海淀区“风华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特等奖。所带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海淀区红领巾奖章集体三星章。个人获评海淀区四有教师标兵、海淀区三八红旗手、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多次在海淀区、清河学区级家校协同育人研讨会上,多次作为典型代表分享育人实践经验。

   教学方面曾获海淀区“世纪杯”骨干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优课一等奖。多次在全国教学论坛中进行课例展示,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等奖,发表于《英语学习》《中国教师》等期刊,被收录于北京市及海淀区育人案例集。所参与的课题成果获得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