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温情”与“敬意”:我们对待国学应有的态度

发布日期:2016-11-02 信息来源:

作为一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学生,我对这次培训机会是很珍惜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许感动。当我踏进古色古香的书院,当我看到院子里种的海棠,李树,当我抬头看见秋天的黄叶,我的内心找到了久违的宁静,好像又回到了读书的时候,好像又看到了当时伴我读书的窗外竹林。我悄悄地对自己说:“我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昔在,今在,永在。”

培训第一个活动是拜祭孔子。好久没看到孔子像了,拜祭先师的时候,我持敬默念:“我现在也是一个老师了,您教诲的‘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我会时刻铭记。”之后,是王新宏老师精彩的讲座。将近三个小时的课程,王新宏老师多次提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甚。五四运动对中国而言,是幸,亦是不幸。它为中国带来了“科学”和“民主”,也带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彼时,许多著名学者赞同“打倒孔家店”、废除古文,提倡简体字与白话文。多年以后,如果他们看到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反而崇洋媚外,又该作何感想呢?

记得向读《国史大纲》,钱穆先生的序言让我至今难忘: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

“温情”与“敬意”才是我们对待国学应有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将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传递给下一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何以智?少年何以强?因其有作为华夏子孙的文化沉淀,因其有辨别中外文化之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这次培训的第三个活动是体验传统技艺,我选择的是古琴和读经。古琴课让我体会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用音乐陶冶性情是最自然的事情,古琴的琴声简单却悠扬,真可谓“大道至简”。《诗经》课上,老师带我们读了《子衿》这首婉转美丽的诗歌。通过聆听两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我在对比中感受到了古代女子纤细而含蓄的情感表达。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培训。

(小学校区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