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我校音乐老师张燕萍云分享《上下求索》
发布日期:2020-09-30 信息来源:
9月29日上午,我校音乐教师张燕萍作为海淀区“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项目组的代表,在线通过云平台和海淀中学音乐教师分享古诗词歌曲《上下求索》。同时,张燕萍老师也将这首古诗词歌曲制作成高一年级海淀音乐学科空中课堂。
张老师首先分享自己参加“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项目的收获。在这次培训中给她思想冲击最大的就是对唱歌声音的领悟。大部分人认为唱歌一定要使用西方的发声方法,认为那才是科学的,才是美妙的声音。而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民歌,五十六个民族,根据地域、语言各有特点,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来歌唱,它源于自然,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我们的戏曲有不同的剧种,根据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发声方法,根据不同的唱段采用不同的发声方法。如此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唱歌方法更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随后张老师带领老师们发声、开嗓练习,教唱《上下求索》。《上下求索》是节选自屈原《离骚》的古诗词歌曲。从时代背景、诗词的含义,到演唱注意依字行腔,每个字的行腔走韵,张老师做了详细地讲解与示范。还讲到歌曲的伴奏乐器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钢琴有500多年的历史,而编钟在2400多年前就有的乐器。如果说500多年前的音乐源自西方,那两千多年前世界音乐在中国。《上下求索》这首歌曲采用编钟伴奏,恰到好处展现了屈原所在的时期的音乐风格与韵味。同时让编钟走向舞台,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此次线上教研,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如何演唱古诗词歌曲《上下求索》,感受音乐能赋予古诗词更深刻的感受与理解。大家演唱古诗词歌曲,并教会学生演唱,一起传承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与精神。
去年12月张燕萍老师通过演唱、演奏考核,入选北京市25位参加“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项目组。跟随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龚琳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依工、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顾迁等专家,共学习了40首中国声乐作品,包括有谱可考原汁原味的古诗词歌曲,如姜夔《白石道人曲集》中的《古怨》、《杏花天影》等;经过改编加工的古诗词歌曲:罗忠镕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峨眉山月歌》等;中西合璧的古诗词歌曲:老锣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上下求索》、 《武魂》、《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集》等。2020年10月5日-10月9日,将继续进行线下集中培训,10月9日下午项目组将在保利WEDO举办古诗词专场音乐会。
(撰稿:石明冉 张燕萍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