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活动系列报道】《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4-04-28 信息来源: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我这一次阅读是因为之前对本书的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读得比较快。
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一种十分纯净的阅读感受。
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韩子奇和蒲绶昌恰好各为其代表人物,围绕着玉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我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
综观全文,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这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悲剧。
读这本书,心里会不由得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触及读者的心灵,却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初一(5)班 曹一平
指导老师:李萍 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