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班主任故事--北外附校“十大优秀班主任”之刘沛

发布日期:2018-05-23 信息来源:

“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带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我从教18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教18年,班主任生涯18年,我慢慢领悟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带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着眼于成“人”,培养宽容、友爱、好学的学生。

一、走进孩子的世界,关注孩子的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来自于对老师的信赖和崇拜。所以,每次新接一个班级,我都会首先想办法走进孩子的世界。

走近孩子。2012年接手一个班级时,我先把孩子们的姓名一一记在心里之后,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和语文故事、古诗、名人联系起来,第一节课里,这种别致的交流方法吸引了孩子,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他们惊讶:老师已经认识我了。

赞美孩子。2013年我迎来了新的一届学生,面对着可爱的六七岁的孩子,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夸奖”,夸某个同学说话声音响亮,夸衣服整洁,夸帮助同学。在夸赞里,孩子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自己。

一次圣诞节,我组织家长给孩子写信,但是也有两个家有小宝的孩子家长都忘记了这件事情。我提前悄悄写好祝福,让“圣诞老人”转交给这两个孩子,又悄悄打电话给家长,提醒他们在孩子放学回家前一定准备好信件。后来,齐思涵在作文中写道: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阅读着信,我很伤心,妈妈是不是把我忘记了?当我接到刘老师的祝福,看到“宝贝,在我心里你最懂事”的话语时,我感动极了,刘老师一直记着我,关心着我。

二、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塑造良好的品行

班集体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他们要渡过六年的时光,班级的文化、同学间的关系都能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所以,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关注班级文化的建设,注重打造“团结互助、好学守纪、自信宽容”的班级文化,让孩子在温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发行班刊。创建班刊的最初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找到班级归属感。我首先用海报的形式招聘了负责人和成员,商定了“生日祝福”“班级新闻”“小作家专栏” “智力乐园”等栏目,每月发行一期。之后,班刊就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舞台。其中的小作家专栏最受孩子们喜爱:《年西西历险记》《跳蚤王国》彰显了小作家们天马行空的幻想;《流动红旗》侧重写实,某班女生为了流动红旗,“强迫”男生和自己一样守纪、努力,故事里不时浮现出同学的影子。只要你取得了点滴进步,就能荣登“光荣榜”,即使没有获奖,排行榜也欢迎同学们的加入。生日祝福让孩子收获幸福,有奖竞猜则让更多人开动脑筋。后来,期待班刊,阅读班刊,成了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

班干部轮岗制。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当班干部、过过“官瘾”。我利用孩子们的这个心理,尊重他们的愿望,在班级开展了轮流值日制度,充分调动孩子的”主人公“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主人公意识。我还与孩子们一起制定班干部职责,班级奖惩公约。在轮岗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班级的关注多了,能体会到班干部和老师的辛苦了。

一个同学在结束任期的总结会上说:“我担任路队长,刚开始我总是忘记自己的工作,刘老师每天都要提醒我,不厌其烦。有时候我发现路队中有同学不守纪律,不听话,就总想和他们吵架,刘老师又告诉我管理要多想办法,可以表扬做的好的同学,并记下不守纪律的同学的名字,提出警告。刘老师可真有耐心,妙招也真多。”

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方不辜负家长和孩子的信任与喜爱。

三、营造书香浓浓的文化,打造书香班级

我是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我一直以“写一手好字、写一手好文、爱上阅读“为自己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我也把这个教学理念融入了班级管理之中。图书角就体现了我的这一管理理念。

首先通过孩子捐赠、老师筛选、家长购买、集体购买的方法充实图书角。图书种类以文学类为主,也有部分科普读物和绘本。接着,我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和方法。

一二年级: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和爱惜图书的习惯,一年级期末达到能独立阅读,图书角管理措施为开放型,课间自由翻阅,读后能按原状放回图书角。由于低年级孩子动作慢,课间时间经常会觉得不够用,乱放的现象不可避免,所以两名图书管理员的主要工作是摆整齐图书,提醒同学放整齐。

三四年级:学习借阅图书,喜欢阅读,逐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图书角管理措施为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可以带回家阅读,但是要坚持读完一本书后再换另一本。

五六年级:建立小组流动图书馆,由各个阅读小组管理图书,养成坚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并通过找“阅读伙伴”、完成阅读任务、建立班级阅读排行榜的形式,培养交流意识和习惯。

孩子在阅读记录卡“我的感言”中,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 “从最初的读拼音磕磕巴巴,到现在有感情地朗读,再到默读,到遇到优美词语主动背诵;从最初的绘本,到现在的全文字,再到长篇故事,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我喜欢与伙伴交流,也喜欢与刘老师交流,她的博学让我佩服。我以后要读更多种类的书。”

四、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根据学生特点,利用好家长这个助手。我经常跟家长联系。对于学困生,我告诉家长孩子的特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生问题,及时沟通,并提出建议。对于优秀生,关注其特点,发现其特长,向家长提出建议,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问题也及时沟通。对于中等生,主动联系,提出更高要求,力争使其达到优秀。

利用好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通过发动亲友团、朋友圈、寻找公司机构等途径,班级里先后开展了《坦克的故事》《中国书法艺术史》《插花艺术》《弟子规讲座》《大美京剧》等活动,在年级组长杨老师的组织下,《儿童礼仪进校园》还举办成了年级活动。其中《弟子规》《大美京剧》为系列讲座,《弟子规》共六讲,孩子们在学习、体验、学做过程中养成良好品质。《大美京剧》从排练《说唱脸谱》节目开始,经历了“手绘演出服装”、《画脸谱》、《跟名家学京剧》,到最后还拍成了微电影《说唱脸谱》,历时一年,联系画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购买新鲜花卉,无一不凝聚着家长的心血。没有参与到进课堂的活动中的家长也用自己的方式为班级做贡献。捐献新书,帮助打扫教室卫生,购买小椅垫,点点滴滴,都是对班级的热爱,是对团结二字的诠释。

经过努力,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论文《给孩子插上智慧的翅膀》曾获北京市“智慧教师”三等奖,曾在海淀区第六届“世纪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中荣获综合素质一等奖,所带班级曾荣获“海淀区星星火炬奖”,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校优秀中队,连续四年荣获校“歌咏比赛”一等奖和校“运动会精神文明奖”。在北外附校的德育论坛上,刘老师曾三次和大家交流班级管理经验。《迎着光明永远前进》,着重讲述如何通过班刊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家校共育之路的探索》,和同事们探讨家校沟通与合作;《图书角管理初探》,重在通过图书角的管理营造书香浓浓的班级。

从教18年中,我慢慢明白,班主任工作从来都不是豪言壮语,它需要满怀豪情,但是更需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谈起自己的工作,我想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想到的只是和孩子们相处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德国哲学家、神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 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愿意做一棵树、一朵云,在美丽的天空下、清新的树林里,和孩子们一起快乐、自信成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愿意做一朵孩子们喜欢的向日葵-----迎着光明,永远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