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课 | 北外附校这堂美术课,用AI解锁微观生命之美
发布日期:2025-11-03 信息来源:
在北外附校的美术课堂上,一场关于“生命最小单元”的艺术探索正在发生。讲台上,高中美术教师李寰执教的《探秘微观生命——用绘画解锁生命最小单元》示范课,正以其独特的“美术+生物+AI”三重奏,重塑着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认知边界。在这堂课上,AI绘画工具成了学生的创意伙伴,点、线、面不再是枯燥的造型元素,而是解读生命密码的视觉语言。
从显微镜到画布,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我们身体里最小的生命单位是什么?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李寰老师的开场问题,瞬间激活了课堂。学生们在回答“细胞”的同时,也开始展开想象:“它们形态各异,有圆形、方形,有的带着‘小尾巴’,有的带着‘鞭毛’游动,有的像精致的几何结构……”李老师顺势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观察,还要用画笔‘翻译’它们,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艺术语言。”
双师同台,拆解生命与艺术的密码
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生物教师张晶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远程参与教学,向同学们展示专业的细胞结构图,从细胞核、细胞膜到叶绿体,逐一讲解其形态特征与生物学功能;李寰老师则接力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生物结构转化为点、线、面等美术造型元素。科学的结构被拆解为艺术的元素,知识的转化在此刻自然发生。
当水彩遇见算法,创意有了“可视化”路径
在鉴赏环节,李寰老师不仅带学生欣赏了修拉的点彩、吴冠中的线条、蒙德里安的色块,更展示了如何用AI技术对经典作品进行动态化处理。《百老汇爵士乐》中的色块随着爵士乐节奏律动,抽象艺术变得可感可触。
实践环节,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观生命主题,用水彩进行创作,同时借助AI生成的参考图像获取灵感。“AI指令可以这样设计:微观生物主题+抽象风格+点线面构成+水彩画”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手机中尝试用AI精准的语言输入指令,逐步调整参数,让画面更贴近自己的创作构想。教室里,水彩在纸上晕染,点、线、面在笔下交织。科学与艺术,在此刻不再有界限。
展示环节,学生们踊跃上台分享作品。丁宏雅同学说“这幅画体现生命细胞的多样性和延伸性,灵感源于对微观生命世界的遐想,将细胞、微生物的形态抽象化,以水彩的通透晕染模拟生命的流动感,用曲线与色块交织出生命诞生与生长的蓬勃张力,在色彩碰撞中传递生命的鲜活与神秘。”张嘉奕同学说:“我这副画中似粒子的彩色斑点的灵感源于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点,红褐曲线建构象征DNA生命脉络中的线,色彩晕染造层次呈现生命细胞的律动与结构中的面。”
跨学科美育,拓展未来课堂的边界
李寰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表示,这堂课不仅是“画细胞”,更是构建一种跨学科思维方式。“学生要学会的,不只是观察与模仿,更是转化与创造。”她强调,AI技术的引入并非取代创作,而是为了拓展视野、激发灵感,让学生看见“肉眼难以捕捉的美”,也让艺术表达有了更多可能性。
海淀区教研专家在点评中指出,本课以“微观生命”为核心,实现了美术与生物的深度融合,设计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课程依建构主义理论,搭建“科学认知-艺术表达-AI赋能”链条,精准攻克科学知识艺术转化难点。教学环节逻辑清晰,AI技术应用得当,学生作品充分体现科学特征与艺术创意的统一,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专家也建议,后续可增加实物观察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微观形态的具象认知。
在这堂课上,显微镜与画笔相遇,生物结构与点线面对话,AI成为创意的催化剂。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一张水彩画,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科学是另一种艺术,艺术是另一种科学。而这,正是未来教育应有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