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部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3-02-06 信息来源:

一、礼仪教育 初见成效

以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探究为主阵地,以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探究为主渠道,从新生开始,各年级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步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氛围,夯实文明礼仪教育的文化底蕴,深化礼仪情感,让文明礼仪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精神成长及日常生活的需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

例如:一年级开展“说文明,唱礼仪”礼仪儿歌活动,在朗诵儿歌之中学习礼貌用语。三年级组针对文明礼仪进行了专题教研,分成走班、问好、课堂、家庭四个主题进行教育,在每个主题又确定了具体的标准。然后各班级设计具体的方案通过室内班会课进行教育。一个月后,年级组进行了文明礼仪验收活动,此次活动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开展,班会课时间,安排一位老师临时通知某个班级到一楼集合,通知的老师学生开始站队到返回班级记时。路队行走过程中,将有老师扮演路过的老师,或丢下纸张,检查学生的问好礼仪和卫生习惯。队伍行进至一层,年级组长做统一的点评。返回班级各班针对失分情况再做具体要求。孩子们在讨论到这堂班会课时,被孩子们称为动起来的班会课。

学生日常教育突出“养成教育”礼仪问好、文明用语、尊重师长、不讲粗话脏话、不乱扔纸屑等习惯养成,通过组长、少先队文明监督岗,值周生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督查,学前(1)、(5)班;一(8)、(1)、(5)班;二(4)、(10)、(9)班;三(7)、(8)、(10)班;四(2)、(1)班;五(4)、(6)、(9)班;六(5)(8)班。流动红旗量化考核名列前茅,班级常规管理效果显著,学生自我管理,自觉约束有所体现。同时,“北外附校每月一星”活动的开展,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通过年级展板展示张贴“校园之星”的照片,讲述“校园之星”的故事,表奖星级学生,传递正能量。树立身边的典型和榜样,形成发扬特长,增强信心,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针对“礼仪问好”班主任们带领学生们动起来,在实际场景中内化礼仪,师生的成果不用多言,已经得到了来访的港澳教育团的校长们的高度赞赏!通过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学生的校园礼仪、师生礼仪、同学礼仪等效果突显,比如通过值周生的引领,孩子们的礼仪问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多数孩子进入校园主动鞠躬问好,希望这种良好的礼仪传统能够尽快全面开花。

二、爱生教育 逐步深入

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运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科学方法,给学生自然、平实的“爱”。爱的教育体现在令人感动的事例中,

学前(1)班柏庆杰:针对孩子总是吃头发与家长沟通。家长咨询了心理专家,说孩子吃头发是由于紧张,我想把头发给她扎起来,戴上漂亮的卡子这样会好一些,试验后效果不错。经过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开始喜欢上学,喜欢和同学交流也不在哭鼻子了。老师还会拍一些照片给家长看,让家长更放心。

一年级组爱学生,从早晨接进校开始。开学的一个月,早晨七点,老师们坚持迎接吃早餐的孩子。一年级六班,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刚刚入学就是所有老师的关注点,伴有轻微自闭症,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动作也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孩子。各学科教师耐心地等待、关爱,给她说话、做事的机会。班会上给她小白兔的角色扮演,慢慢地,她融入了集体。也能够坐稳听讲了。家长面对孩子的进步,很是感谢,给全体老师写感谢信。

三年级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召开了专题会,并起草了致三年级学生的一封信,信中真切的提到了孩子们长大过程中,由于思想的成长可能带来的心理困扰,并且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和老师交朋友,分享自己成长的秘密。并号召各班级建立心灵驿站,给学生开通一个敢于说出心事的通道。同时,年级也设置了心灵驿站的通道,让每个孩子都能正向的解决成长的烦恼。

四(1)班留学生蕾蕾的到来令身边的师生煞费苦心,同学帮助她记作业、中文。为了方便沟通年长的荣老师饶有兴致的学起了英语,种种人文环境的感染,蕾蕾早上主动去南门站岗,向老师和同学们问好。四年级结合爱生敬师写了《我和我的老师》征文,引导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付出,也在老师间传看优秀佳作,让全组的老师也从文中感悟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促进师生的和谐关系。

五(11)班张蕾老师:爱,让我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假前老师用心给每位学生写了一封信,在期末家长会上发给家长,希望家长选一个合适的机会教给孩子。信中有启发、有肯定、有鼓励、更有信任、希望与期待。学生在回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张老师,真没想到您能亲笔给每位同学写信,并精心地装在写好的信封里封好。您对我们的爱,我会牢记在心底……”这种对学生的爱也让家长们深受感动,同时也促进老师不断反思,把爱渗透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爱的存在。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活动德育 浸润心灵

通过“活动德育”工作模式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教育活动,开学第一周的学前教育、开学典礼帮助学生规范常规,迈好新学期第一步;9月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谢身边的人;为期一周的少年军校活动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吃苦意识、借机进行了养成教育,形成勤奋、好学、文明、进取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环境;第63个建队日,新一届大队委员公开竞选活动,培养“我是学校小主人”的意识,发挥了少先队的先锋、统领作用;借广播操比赛,规范学生的广播操动作,提高质量,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科技节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与动手制作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探求真理的兴趣;英语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亲近英语、爱上英语,让英语成为触摸世界的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小记者站、广播站、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爱班、爱校、爱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各年级、班级也都相继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学前、一年级“古诗词诵读”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孩子们从其中感受到了快乐,更使孩子们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自信。

二年级“书画同工”创作大赛活动,让学生的左右脑一起做智力操,用画笔画自己想画的,用文字写自己想说的,共同来描绘七彩的世界。

三年级“我和我的老师故事会”让孩子在梳理自己对老师的情感的过程中自然升华了感恩之心,促进了师生的融洽关系。“国庆节百米画卷集体绘画”百米长卷绘出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四年级“拔河比赛、跳绳比赛“五年级“篮球比赛”一二年级“纸飞机比赛”三、四年级“阳光测向对抗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三(4)班“交心宝盒”中小女孩向老师坦露小秘密,终于笑逐颜开;“种植梦想树”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真正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德育的“四自”目标;“外交家气质训练课”李老师可谓匠心独运,她利用每周一节活动课训练孩子基本坐立行走的姿势、中西餐餐桌礼仪、社交礼仪……当李文霞老师在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班主任主题演讲活动中,饱含深情地讲述这一个个平凡却又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时,令在场的老师们感受到老师的责任感以及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让我们看到年轻教师身上的探索与创新。李老师的“让爱缔造幸福的天使”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由于表现出色,同时获得“最具魅力奖”殊荣。

六(7)班打破常规的固定班委会管理体系,创设“小家庭值日制”,即每月都有一个小组学生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创设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当家作主的良好氛围的管理模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孩子们在活动中互帮互学,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四、环境教育 润物无声

本学期文化环境建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重点推进校园墙体文化、走廊文化、柜门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等。各年级每月之星的展示传递着正能量,四年级科技艺术角、手绘板报等别出心裁;三年级书香文化“今天你读书了吗?”宣传语,时刻提醒孩子们每天要读书,和书交朋友,创建温馨家园式班级,为家里装饰绿植,建立班级活动角等提高孩子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四(8)、五(5)、六(2)六(5)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办起了自己的班刊,由学生自己任主编、编辑,学生自己组稿。班刊里设立“光荣榜”、“优秀作品”、“学生的心愿”等十多个专栏,特别是班刊里设立的“热点问题”讨论,让学生对班级里发生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更有利于班风正气的形成。还有更多来源于师生用心设计,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家校携手 凝心聚力

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老师、家长都在不懈地努力着。本学期家校工作中老师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首先从家长会的形式“打破陈旧模式,注入新鲜血液”家长会再不是教师唱的独角戏。四(8)、三(4)班由学生或思维灵活,领导力强的家长主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仅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做适当的汇报,避免了传统形式的家长会开成“告状会”的窘境。请几位素质较高、育子有方的家长做些准备,在家长会上作经验介绍,家长可以得到切实的指导。会上备些茶水,家长分成小组落座,教师也可准备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和谐,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与家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都是集体的主人。家长为班级管理献计,教师为家庭教育支招,家长之间交流教子经验,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只为让班级管理上台阶,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这种形式的家长会,经过精心准备,组织得当,取得了很不错效果。达到爱所需要的真切的沟通和有效的表达,进一步提升家长会实效。

三(6)班赵阳老师、六(7)班易琼老师恰当的运用家长资源,家校合力对孩子进行实践教育。

2012年12月29日下午,经过班主任赵阳老师、几位热心家长的精心筹划,三(6)班全体同学及二十多位家长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天气和四级北风,来到位于海淀区上地树村的京豫希望小学,与京豫希望小学三年级的48位同学开展了结对联谊活动,通过赠贺卡、演节目、献爱心、共拓展等活动,同学们实地感受了打工子弟学校艰苦的办学环境,同时也以实际表现展示了北外附校良好育人成果。这次结对联谊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日记中纷纷表示,活动让自己体验到了和自己身边周围不一样的学习环境,还认识了很多虽然物质生活不如自己,但求学毅力更坚强的同龄人,通过这个活动,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信任感增强了,以后类似的活动会有更多的家长来配合班级做好。

六(7)班易琼老师借助家长电视台工作之便帮同学们联系了全国著名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老师来校讲座,为孩子们讲述主题为“我的高原之梦”的生态环保知识。82岁高龄的徐奶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西藏高原上度过的,她用自己一生传奇般的高原经历,为全体六年级同学阐述了执着追求梦想的意义。

效地利用好家长们丰富的资源,让学校走近家长,让家长走进学校,努力形成“家校共建”、“协同创新”的德育工作合力。

六、思考与展望

1、礼仪教育取得了初步效果,然而如何在保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文明和礼仪的意识牢牢树立,行为真正落实,活动深入人心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2、爱生教育,略有成效,然而不和谐音符却时有出现。一方面要加强培训,让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风潮。另一方面要严格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选拔,把选拔班主任提升到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

3、活动德育或是德育活动,目前认识不深,有些班主任甚至组长只关注活动而忽略德育,丢西瓜捡芝麻,未能使活动达到相应教育效果,需要进一步反思沟通。

4、家长资源有待开发,我校的家长能量十分强大,资源丰富,如何引导家长,挖掘资源,使之与学校携手,同心协力,促进学生发展,产生1+1﹥2的效果,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理解(角色互换)

(2)引导参与(家长课堂、活动志愿者)

(3)信任支持(家委会的作用)

(4)沟通交流(沙龙、座谈、主题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畅通沟通渠道,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同心协力,达到和谐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