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94岁抗战亲历者讲述烽火家国,北外附校开学第一课点亮历史之光!
发布日期:2025-09-04 信息来源: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此为契机,于9月4日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奋发图强”为主题,为全校3800余名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堂深刻、生动、震撼的“开学第一课”。
历史亲历者口述:那段不能忘记的岁月
94岁高龄的周振中老人作为抗战亲历者,通过视频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讲述。
她缓缓回忆道:“我的家乡啊,本来是非常美的……早晨起来,闻到的是高粱、玉米的清香味,太阳从地平线升上来,很美。”但随着日军入侵,“天堂变成了地狱”。她哽咽着讲述1942年“五一大扫荡”中的残酷景象——乡亲们被逼至坑边,日军抽刀逼问“谁是共产党?谁是八路军?”许多人被当场杀害,甚至有人为逃命跳井殉国。“白塔村几百人,几乎都被杀光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她回忆父亲周绍文离家抗日前的告别:“我这次离开家,就没准备再回来……如果我被捕了,别指望我还活着。我宁可战死,绝不当亡国奴!”这番话深深烙印在她心中,也震撼了现场每一位同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代人以生命写就的记忆。周奶奶的话语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与“有国才有家”的深刻意义。
看完视频,六年级的李希言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周奶奶那时我们现在差不多大,却亲眼目睹了日本军队屠戮她的村庄,杀害无辜的村民……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们被迫流离,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甚至失去了亲人。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战争的残酷,什么是和平的珍贵。”
作为参与采访的学生代表,初三学生王思程的感受更加深刻:“时代的变迁,改变的是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永恒不变的是人民爱国的一腔热诚和党的正确领导。新时代,好青年也必将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以奋斗之笔绘复兴蓝图。”
校长思政课:以历史之光照亮未来
张文超校长以“以历史之光照亮未来”为题,为全校学生带来了一堂富有思想深度的思政大课。他结合历史事实与时代意义展开论述,强调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获得前行的力量”,期望同学们“成为历史的思考者,而不仅仅是背诵者”。
他从三个维度与同学们展开交流:
一是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至上”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核心作用源于“最深切地懂得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动、依靠并凝聚了人民力量”。他阐释了和平年代“人民至上”的内涵,呼吁学生尊重劳动者,树立服务社会的志向。
二是锻造“自信自立自强”的坚韧品格。他通过历史对比与数据揭示抗战苦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强调“能战方能止战,强国必须强军”,呼吁同学们用真才实学撑起国家的脊梁。
三是拥有“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他强调,国家和平与世界和平相互影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等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同学们要学会尊重与包容,关心全球性问题,思考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
庄严仪式:情感在国歌与誓言中升华
北外附校开学第一课通过一系列庄严的政治仪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大声奏唱国歌:全体师生肃立注目,同学们目光坚定、放声高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响彻会场,一字一句饱含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与崇高敬意;
情景剧、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铿锵誓言回荡校园,同学们以激昂有力、饱含深情的朗诵,重现了抗战胜利时刻的欢欣与自豪,传递出新时代青少年立志报国、奋发有为的坚定决心。
《歌唱祖国》快闪活动:郝诚成同学曾在阅兵仪式招待会开场节目中担任领唱,在她的带领下,全体师生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共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深切热爱与美好祝福,将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
“80年前的少年用热血护家国,现在的我们,把书读好、把本领练强,就是对‘少年强’最好的诠释。”作为情景剧主演之一,高二年级学生高锐有了新感悟,“把本领练强,是为了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这不仅是对自己未来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这份责任感会一直推着我向前。”
学段贯通:差异化活动让教育真正入心
北外附校根据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差异化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小学开展“红色故事汇”“抗战精神体验营”等活动,以生动形式激发爱国情感。走进四年级(3)班,屏幕上正展示着80年前少年扛枪、破庙读书的黑白老照片,与如今的明亮教室、整齐课桌椅形成强烈对比。“从前的‘我们’参军抗战,现在的我们能做什么?”班主任高雪莹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应该要好好读书”“要爱护教室环境”。他们认识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以实际行动珍惜和平。
初中段组织阅读抗战家书活动,同学们撰写读后感,深入体会烽火中的家国情怀。初中段组织阅读抗战家书活动,同学们撰写读后感,深入体会烽火中的家国情怀。初三(1)班的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感悟抗战家书中的家国情怀与坚定信仰,深刻体会奉献、纪律与团结的力量。“爱国不是口号,要落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里。”班主任孙亚萍老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制定“爱国行动清单”,并共同拟定班级公约。同学们依次上前签名,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把这份家国情怀与集体责任,稳稳刻进了新学期的开端里。
高中段开展“抗战精神的核心与当代价值”研讨课,同学们畅谈理想与报国之志,提升思辨能力。其中,高一(1)班以“共创理性爱国准则”为核心环节,各小组围绕“新时代高中生如何理性爱国”展开热议,有的结合网络环境讨论“言论边界”,有的联系日常学习思考“爱国行动落地”,还有的从社会服务角度提及“志愿精神”。
本次“开学第一课”是一堂融历史教育与价值塑造为一体的思政大课。北外附校通过理性与情感双线并重的设计,既引导学生在历史档案与亲历叙事中思考民族命运,又借助庄严仪式和多样活动深化情感体验;既统一组织营造浓厚氛围,又通过分段设计、贯通一体,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层次分明、内容衔接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上一条:无